当前位置:文思都>教学资源>教师之家>教案模板>

有关小学语文课文教案汇总五篇

文思都 人气:3.01W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课文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关小学语文课文教案汇总五篇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吃过什么水果?学生说自己吃过的水果。龙眼和山里红也是两种水果,谁能介绍一下这两种水果的样子。学生介绍搜集的资料和图片,认识龙眼和山里红。

2、这两种水果之间还发生了一段令人深思的小故事呢,同学们想知道吗?好,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个故事。

板书课题:说话算数,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利用生字条,把课文读通顺。

2、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

3、不组合作学习生字。

4、老师用词语卡片,检查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

5、老师检查生字。

6、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听准字音,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体验感情。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些语句给你留下深刻感受,可以边读边画出来。

2、学生汇报画出来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

老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引导,如:。

(1)指导学生抓住“微微泛红”“忸怩不安”“低声说”“我说话不算数”来体会圆圆心情的变化,通过朗读来表现她的后悔,为自己的不守信而羞愧的沉重心情和后来她坚定的态度。

(2)抓住重点句子:“我不好,我说话不算数”“圆圆羞愧极了,脸蛋真像山里红一样红了”“两个好朋友用小手指拉了钩”“我说话也要算数的”让学生体会圆圆真的是一个不守信的孩子吗?想象一下圆圆当时会怎么想?

通过读课文可以发现,圆圆把说话算数还是不算数看得极为重要,可见圆圆还是一个好孩子。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拓展延伸。

1、想象一下10月份到了,北京的山里红熟了,圆圆给表哥寄山里红时,她会在给表哥的信里写些什么?

2、学习了这篇课文同,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今后你会怎么做?

小结:圆圆的表哥能说到做到,是个讲信用的好孩子。圆圆把说话算数还是不算数看得极为重要,从这里说明圆圆也是一个好孩子。老师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也一定会是一个讲信用,说话算数的人。

五、作业。

1、课下把课文编成课本剧。

2、你以前有没有做过这样说话不算数的事?能把它写在日记里吗?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十四个生字和新词“留恋、不禁、展示、颤动、南国、应接不暇”。

2、训练学生按作者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3、引导学生体会哪些地方描写了事物的静态,哪些地方描写了事物的动态,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作文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

2、学习描写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学生活动设计】

1、回答文中设计的问题,勾划重点词句。

2、同位讨论、小组交流、理解重点句。

3、观察投影片上的图,发挥想象,进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

4、质疑问难。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明确目标

1、检查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3、理清层次,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⑴ 读准字音:

“颤”读 chàn;“应接不暇”中“应”读 yìng;“一簇”中“簇”读 cù;“隙”读 xì。

⑵ 理解词语:

留恋:不忍舍弃或离开。

不禁:不由自主地。

展示:明显地表现出来。

南国:指我国的南部。

颤动:本课指微风吹动树叶一闪一闪的样子。

应接不暇:本课指由于鸟儿太多,作者的眼睛看不过来。

2、用“ ”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美的词句来读一读、细体会。

3、自由读课文:

质疑问难。

二、揭题,学生自悟

1、板书课题:

“天堂”指什么?在文中怎样理解?

文中“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

2、默读全文思考:

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每次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第一次是在黄昏鸟都栖息了。因此作者着重描写了“天堂”本身──大榕树的奇特景象;第二次,是在第二天早晨,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正是鸟儿最活跃的时刻,所以着重写了“天堂”里的居民──鸟儿热闹活动的情景。)

三、小组讨论

我们把作者两次游览“鸟的天堂”各为一段,那全文可分成几段?各段的大意是什么?

第一段(1~4自然段):傍晚,我和朋友们划船出去游玩。

第二段(5~9自然段):写我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了“鸟的天堂”──大榕树。

第三段(10~13自然):写第二天早晨,“我”和朋友们再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了“ 鸟的天堂”里的居民──鸟儿的活动情景。

第四段(14自然段):写作者对“鸟的天堂”的赞美和留恋。

第二课时

【明确目标】

1、分析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初步了解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段

1、读一读、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

1、作者吃过晚饭,黄昏时,在河边与朋友乘船出游。从“吃过晚饭”、“我们陆续跳上一只船”、“向河中心移去”可以体会到,当时环境十分幽静。从“没有波浪”、“平静地移动”、“听见了水声”体会到的。

2、练习朗读:

体会作者游玩时愉悦的心情。

二、学习第二段

1、出示投影片(文中插图):

看图用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概括说说这是一棵怎样的大树。

(独木成林,枝繁叶茂,充满生机与活力,郁郁葱葱……)

2、默读思考: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榕树的?主要写了榕树的什么特点?用 线划出来。

3、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这一段描写了榕树“大”“美”的特点。

⑴ 描写“大”的语句:

① “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

② “那是许多株茂盛的榕树,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

③ “当我说许多株榕树的时候……”

④ “我见过不少榕树,这样大的还是第一次看见。”

⑤ “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⑵ 描写“美”的语句:

① “一簇簇树叶……真绿得可爱”。

② “有许多根垂到地上……卧在水面上。”

③ “那么多的绿叶……新的生命在颤动。”

4、图文对照,学生交流、教师点拨、理解重点句:

出示投影片:

这两句话写出了这株大榕树的真面目。树木的特点是“枝上又生根”。枝上生的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之后就成了树干,这就是这株大榕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的原因。

5、指导朗读:

培养学生体验“美”、欣赏“美”的能力。

6、小结:

这一段作者由“远”及“近”地对榕树的大小,它的根、叶、干、枝的形状、颜色、大小等进行了描写,这是静态描写。

三、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思考:

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这一段主要写了作者和朋友们第二天又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情景。)

2、再读讨论,教师适时点拨,再读思考:

作者是怎样描写众鸟纷飞的活动情景的?标出有关语句,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⑴ 作者用排比句“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写出了鸟形、鸟色及鸟的姿态。用这样相同或相似的句式来写,读起来节奏感强,非常上口。

⑵ 作者用了拟人句“树上就变得热闹了。”“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写出了鸟儿们在“天堂”里活泼、自由的生活,反映了作者的美好情趣和愉快的心情。

3、感情朗读:

体会这一段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4、小结:

这一段作者主要写了鸟的活动──不同大小,不同羽色,不同动态的鸟,构成了一幅“百鸟图”。是对事物变化活动的描述,这是动态描写。

四、学习第四段

1、自由读第四段:

说说你从哪些语句中读懂了什么。

(由“回头看”、“我感到一点儿留恋”、“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体会到作者的心情是愉快的,感到留恋。)

2、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要读出留恋、赞美之情。

五、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从“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到“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第三课时

〖明确目标

围绕重点,学习表达。

〖教学过程

一、过渡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这篇课文按游览路线写了作者两次到“鸟的天堂”所见到的不同景象。两天的记游,重点不同,方法也有别。那么作者是怎样来写所见所闻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二、投影出示自学提纲

默读思考集中交流、整理:

1、时间不同:第一次去是在傍晚,第二次去是在早晨。第一次去没有看到鸟,因为天晚了,鸟儿们已经在树上栖息了;第二次去看到了很多很多的鸟儿,因为早晨,鸟儿开始活动了。

2、因为这棵榕树很大,而且枝繁叶茂、土地湿润、环境安宁,正适合鸟儿做巢生活、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鸟儿得到了保护,便于鸟类的繁殖,因此它成了鸟儿生活的“天堂”。

三、再读课文,讨论交流

文中哪些地方是静态描写?哪些地方是动态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1、大榕树是静止不动的,文中作者从根、干、枝、叶等部位逐项来写,这就是对榕树的静态描写,如:

“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2、作者第二次到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主要写了鸟的活动,是动态描写。如:

“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3、写文章时,注意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就能把内容写得更具体、更准确,动静结合,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4、朗读课文,深化理解。

四、总结扩展

1、总结全文,归纳中心:

本文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说明大榕树的美丽奇特及被称作“鸟的天堂”是名不虚传的。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答案不是唯一的,可让学生畅所欲言。可以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或热爱鸟类,保护环境等某一方面来谈。如:学了这篇课文,我懂了观察事物不但要注意事物的大小,形状,颜色,位置等,而且还要注意事物在不同的时间里静态、动态的变化。)

五、布置作业

1、摘抄佳句。

2、用“ ”线画出短文中静态描写的句子,用“___”线画出短文中动态描写的句子这只青蛙,两只大眼睛鼓得高高的,像两颗晶莹的玻璃球,可机灵了。我把它刚放在水盆里,那长蹼的后腿向后一划,“唰”地一下,就蹿出好远,还溅中国点水花。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3、理解课文,领悟在逆境中只有具备坚强的意志和聪明智慧的人才可能拥有精彩人生。

教学重点:结合家庭不幸、艰难谋生的情节,理解感悟主人翁的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热爱学习、要强好胜、不甘命运驱使、富有理想的性格。

教学难点:抓住生活“再艰苦再劳累,……跟父亲读书”等细节体会主人公热爱学习、要强好胜的性格。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前先学

1、阅读全文,读准字音,理解生词,注意做好记号。

2、查资料,了解夏洛蒂.勃朗特。

3、查资料,了解作品《简.爱》,了解它们的大概内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感悟形象。

1、师:关于夏洛蒂,文中对她有一个比喻。

2、学生回答:像一朵傲放于风沙中的仙人掌花。

3、问:为什么会打这样的比喻?她和仙人掌的命运有什么相同?

4、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5、交流:

仙人掌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仍然可以生存。夏洛蒂遭遇到不幸,最终还是成功了。

6、问:她遇到了那些方面的不幸?哪些语句让你体会到出境的艰难?

7、学生自由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感悟品质

1、交流:遇到哪些方面的不幸?

2、回答:家庭生活上和创作上。

3、说说主人公遭遇了怎样的家庭不幸。

(1)学生找出语句读一读

(2)面对这些不幸,主人公是怎样艰难谋生的呢?

用笔把表现主人公艰难谋生的词句画下来,多读几遍,交流感受,体会其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

(3)抓住“洗衣、、烧饭、缝缝补补、拾柴、捡破烂”等词体会主人公为生活而忙碌奔波的形象,感受主人公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人物性格。

抓住生活“再艰苦再劳累,……跟父亲读书”等细节体会主人公热爱学习、要强好胜的性格。

抓住“始终没有停止过写作尝试,……幸运之门”等细节,体会主人公不甘命运驱使、富有理想的性格。

4、结合立志写作、遭遇打击的`情节,理解感悟主人公百折不挠的性格。

(1)朗读第三、四自然段,交流感受。在写作的道路上,夏洛蒂遇到的挫折

(2)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体会夏洛蒂向骚塞请教前后不同的心情。

(3)指导有感情朗读这两个自然段,体会吓洛蒂的坚强性格。

(4)理解感悟主人公不服输的性格。

面对这些沉重的打击,夏洛蒂服输了吗?你从那里看出来?

(5)结合孜孜不倦、敲开文学圣殿的大门的有关情节,理解感悟主人公

为改变命运所表现出来的勤奋和坚强毅力。夏洛缔有没有通过写小说实现自己的理想,敲开幸运之门呢?她是如何敲开的?

(6)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感受主人公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取得成功的喜悦。

三、回归整体、感悟成功

1、交流对课题“小草和大树”的理解,为什么以此为题?

领会题目通过鲜明对比抓住读者,进一步体会主人公与命运和世俗偏见抗争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追求理想的性格。

2、回顾课文整体把握“小草”成长为“大树”的艰辛历程,交流夏洛缔取得成功的人生启示

3、你体会到什么,用一句话概括。

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

小草

家庭不幸,艰难谋生

立志写诗,遭遇打击

反思权衡,开拓新路

孜孜不倦,敲开文学圣殿的大门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会背诵。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3、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习惯。

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自读自悟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诗人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导语:祖国的文化博大精深,而古诗更以它意境深远、含义深刻、琅琅上口的独特艺术魅力受到人们喜爱,你们喜欢古诗吗?

哪位同学能背背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请学生背背)

看到同学们背得那么起劲,老师也想背一背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欢迎我吗?(老师背诵《泊船瓜洲》)

2、揭题:刚才老师背的就是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这首诗《泊船瓜洲》。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1、结合文中的“预习”,读读古诗,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引出学习古诗的方法。(1、知诗人,解诗题;2、释词语,明诗意;3、入诗境,悟诗情)

三、运用方法,学习古诗

(一)知诗人,解诗题

1、你们知道王安石吗?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教师作适当补充)

2、你是怎么理解这个题目的?

过渡:诗人把船停泊在瓜洲这个地方,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请你跟自己喜欢的同学一起学习,用你们喜欢的方式学习,可以学前两句,也可以学后两句,还可以整首学,看你们能知道些什么。

(二)释词语,明诗意

1、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教师巡视与学生交换意见。

2、汇报学习情况。

3、引导学生了解京口、瓜洲、钟山三地的位置关系。

4、指导朗读一、二句。

隔着一条江、又隔着几重山,作者的家乡近在咫尺,可见思乡之情切,看谁能读出诗人思乡之情切。(比较读、自己读、齐读等)

5、重点理解:又绿、何时

6、指导朗读三、四句。

江南的春风又一次吹绿了长江两岸,这时候的家乡春暖花开、满眼新绿、生机勃勃,家乡是如此之美,但作者却发出了无奈的长叹:明月啊明月,你什么时候照着我回故乡呢?请同学们试读出诗人的无奈之情。(找小伙伴互相评价读,个别读,齐读)

7、试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8、交流所知道的资料:作者的家乡近在咫尺,思想之情切,为什么不能回家乡?

(三)入诗境,悟诗情

1、配乐(古筝乐)朗诵全诗。

2、体会“绿”字的妙用。

(1)你认为哪一句诗写得最美?哪个字用得最好?

(2)据说诗人开始时不是用“绿”字,同学们想想诗人可能用过哪些字?

(3)讨论:诗人为什么选择了“绿”字?

(4)师归纳:这个“绿”字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把江南的风景写活了,其他字只写了春天的到来,而“绿”字用在这里仿佛是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变绿的画面,尽情地表达了作者对江南家乡的热爱和家乡美景的思念。

3、配乐(古筝乐)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心中无限情,一个“绿”字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情,使《泊船瓜洲》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让我们再读读这首名诗吧。

4、背诵。

四、总结延伸

1、思乡是人类恒古不变的情怀,许多诗人的诗中都表达了这种情思,《泊船瓜洲》就是一篇思乡名诗。

2、你还知道哪首思乡诗,背给大家听听。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泊船瓜洲》。

2、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游子吟》。

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又绿 思念故乡

何时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积累文中出现的四个字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感受钱塘江大潮来时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光秀丽,你一定去过许多旅游胜地、大山名川,今天,老师将带大家一起去欣赏一下自古以来被誉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板书:

观潮

(齐读课题)

二、预习入手,了解学情

1、昨天回家都预习了吗?读课文了吗?老师把检查的权力交给大家:

⑴ 同桌互读互查:

同桌互相读课文,每人读一段,合作将这篇文章读完,看是否读正确、流利了;如果你的同桌读得好,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扬他,如果你的同桌在朗读时遇到了困难,也请你帮帮他,好吗?

(反馈情况:获得表扬的同学请举手。)

⑵ 检查生字读音情况:

课文读过了,生字词语一定难不倒大家。

课件依次出示词语:

据说 笼罩 薄雾 犹如 霎时 余波 恢复 涨高

闷雷滚动 人声鼎沸 踮着脚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风号浪吼

(开火车读,齐读。)

⑶ 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