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思都>古今文学>名著阅读>观沧海>

《观沧海》优秀读书笔记

文思都 人气:3.1W

《观沧海》中,曹操用雄 健的诗笔写出了他的自然观、历史观和人生观,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读完这首诗,让人总是心潮滂湃。

《观沧海》优秀读书笔记

《观沧海》优秀读书笔记一

最近看了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再次体味曹操的诗作《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又有新的感悟。

回想我也曾有幸“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晨白时,站在临近碣石的金山嘴上观看日出。只见东方海平线放出红光,接着红日水上水下相接,瞬间跃出海面,万道 霞光,极为壮观。当红日升高时,有人举起手高叫,快拍照!快拍。一看,原来是想拍手托太阳的,引来一片欢笑和模仿。一天晚上坐在卧床上,突见月亮升起,逐 渐高离海平面,想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灵感一动,何不看看月出。第二天晚上提前了一刻钟静候,果然看到了平生从未见的奇景。只见东方银光逐渐增大增 强,一轮圆月缓缓腾出,银波万里,尤其是跳离水面一霎间更是摄人心魄,仿佛巨大的夜明珠照亮海空,真是“幸甚至哉”也!然而,从未见旅游宣传“看月出”, 实在是疏忽,或明知不宣,乃失策也!而曹操却观得细微,遥想当年必看了日出月出,写下了如此壮丽的诗篇!由此,不禁想到,秦皇、汉武、魏武、唐宗、康熙、 乾隆都到过此海边,得到后世最不公正评价当数谁?!

同样都是中华民族杰出的贡献者,为何评价却是天壤之别?!我看,是评论家太 “吝啬”、太“正统”、太“保守”了,历史上的评论家就不去说他们了,而在现代文明的熏陶下,我们的评论家还是在引经据典,追究细枝末节,而不从现代的眼 光,看大的方面,“暴君”、“奸雄”不离口,未免引人万分感慨和不解!

 《观沧海》优秀读书笔记二

《观沧海》是我国诗歌宝库中不可多得的非凡之作、大家手笔。它最大的成功是通过对雄奇壮丽的自然景观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社会发展进程的深刻思考和乐观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这是此诗永恒的魅力所在。

曹操生于东汉末年世宦之家,年轻时也想做一名能臣报效朝廷,但现实却令他倍感失望,先是黄巾起义,阉党之争,继而董卓之乱,汉王朝危若覆卵。为维护汉王 朝的统治,曹操曾挺身而出,清剿黄巾,刺杀董卓,不可谓不忠、不勇。但他更清醒地看到,汉王朝的毁灭已是不可挽回。于是他独树旗帜,挟天子以令诸侯,希望 完成统一大业。这首诗就是他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所写。面对经过浴血奋战取得的胜利,他不会忘乎所以,更不会失意消沉,在他看 来,困难与奋发都是人生历程中所必不可少的,动荡与安定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之路,关键是要有一个正视困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诗言 志,字里行间,我们不是能够强烈地感受到作者的这种思想和态度吗?

《观沧海》是一首宣扬个人进取精神并且蕴含丰富哲理的诗作。作者用雄 健的诗笔写出了他的自然观、历史观和人生观:在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的生命中,唯有不停地运动、不断地充实,自强不息,才能创造出雄伟奇丽的自然景观、 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和张扬个性、富有巨大魅力的伟大人格。

【知识扩展】

观沧海的`艺术特点

曹操诗歌创作的一大成就,是开创了 “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

曹操诗歌有直面现实人生的写实方向,他的诗有一种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他的 诗特别能表现出他的个性,有政治领袖人物的宏大气魄,本色质朴但抒情浓郁,表现了他高远的志向、坚定的信心、卓越的毅力和雄伟的气势,悲歌慷慨,气韵沉 雄。如《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 心。”又如《步出夏门行》:“东临竭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 里。”这些诗都写得高远阔大,气势雄伟,有君临天之气度与坚若磐石般的信心和意志,能激发读者积极向上的奋进精神,同时也体现了曹操开创四言诗的新境界 。

曹操今传诗作皆为乐府诗,而且是“以乐府题叙汉末事”,有“乐府自东汉以来,文士始多仿制,然大都不过一二篇,其风未盛也。乐府既不采诗,民歌来 源,根本断绝。而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人乐府,斯为极盛。”的说法,他多用乐府旧题叙汉末实事,也有少数自拟新题之作,如《对酒》等。

借古题以 写新事的,如《蒿里》,乐府旧辞皆为挽歌,曹操却用其悲凉苦恨之调,创作《蒿里行》,以写汉末动乱,前者叙董卓焚烧洛京迁民西入关之事,后者写诸侯起兵伐 董卓而内讧事,生动地再现了民生凋敝的苦难现实:“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 肠。”

自曹操首开以乐府古题自作诗的风气之后,建安诗人遂风起效仿,而且启发了后人,如杜甫“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白居易的“新乐府”等,都是沿着曹操 直面现实人生的写实方向发展起来的。其次,动乱板荡的时局,戎马倥偬的经历,统一天下的雄心,交织在他的诗歌里,形成了他古直悲凉、慷慨沉雄的艺术风格。

鲁迅称曹操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汉末魏初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此时期作家众多,诗作丰富,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形成“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一时期的代表诗人是曹氏父子(三曹)、建安七子和女诗人蔡琰,而独以三曹成就最高。

建安时代,汉末的动乱现实一方面给建功立业提供了可能,激发起士人们积极进取的强烈愿望,一方面又是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给士人们岁月不居人生无常的深沉 叹息。因此形成慷慨任气,以悲凉为美的风尚。

这时期,由于儒学的传统地位发生动摇,士人从经学桎梏中解脱出来,发现了自我,重感情欲望,重个性表现,诗歌 创作完全是抒一己之情怀,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叙事为浓烈抒情所掩盖,写景的目的也是为了抒情,写得感情浓烈,反映了社会的动乱残破,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的同 情。

追求词采华美但又不假雕饰,情之所至色彩缤纷。曹操的诗歌古直悲凉,以乐府旧题写时事,反映汉末社会的动乱现实,表现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风格古直悲 凉,气韵沉雄;曹丕的诗缠绵悱恻,多以乐府写游子行役、思妇怨别,风格别具一格,一改乃父。其诗歌语言通俗清丽、质朴自然、有明显的民歌倾向;曹植为建安 诗歌集大成者,曹植一生以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时期,前期表现政治抱负、追求建功立业的情志,兼及贵族文人的生活情况,诗风开朗、富于进取精神。后期主 要抒写对个人命运的失望,以及向往自由、反抗迫害的情调,风格趋于悲凉,常用比兴、象征手法写成。曹植的诗歌标志着乐府歌辞的文人化。

因此,从文学创作来 看,“三曹”诗歌的艺术特点为:曹操的诗歌古直悲凉,曹丕的诗歌缠绵悱恻,曹植的诗歌慷慨多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