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思都>作文>体裁作文>读书笔记>

论语读书笔记范文(精选6篇)

文思都 人气:2.81W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论语读书笔记范文(精选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读书笔记范文(精选6篇)

论语读书笔记1

孔子及其所代表的儒家学说成为华夏文明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文明和文化最本质最核心的精神内核,也成为最能代表中华文明的文化元素,儒家学说博大精深,而作为承载着这种文化精髓的儒家重要经典《论语》,更是成为历代国人最佳人格、思想、道德的启蒙书之一。《论语》文字并不多,整本书文字精简达练,一些道理初读起感觉似乎很浅显,但是随着读得深入,不断地回味,方才觉得并不是那么简单,在字里行间无疑都透露着圣人的智慧。

或许即使穷尽毕生精力,我们也无法完全领悟儒学全部的内涵,毕竟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儒家文化是经过历朝历代的大儒学者耗尽毕生心血的结晶,面对这种博大与精深,我们会顿时感觉自己有如沧海之一粟般的渺小,唯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方能领会《论语》中博大的智慧。我个人觉得,在当前浮躁和焦虑的社会环境下,读《论语》无疑是最好的一种净化心灵的修身之旅,读《论语》也无疑是一次与先圣思想交流与对话的难得机会。

初读论语之前,了解论语的一些常识相关背景是很有必要的,此外我觉得还有必要在读之前首先从整体上把握《论语》稍微梳理一下它的结构。《论语》全书共分为二十篇,从第一篇学而篇,一直到最后一篇尧曰篇为止,共凡计四百九十九章。

不同的篇所论述的事情各有其侧重点:第一篇学而篇读后,我感觉这一篇可以看成是初读《论语》的入门篇,主要目的是引导你进入儒学的道德之门,学而篇主要论述的是对儒学基本范畴“为学”、“孝悌”、“仁”、“自省”、“忠”、“义”、“信”等的概括阐述。

第二篇为政篇则在涉及前面一些内容如“为学”、“孝悌”基础上,突出了为政以德的重要性,在这里,孔子以“众星共北辰”为喻,强调为政者只有广泛推行德政,才能团结群众,为人民所爱戴。在当今的社会下,又有多少为政者腐化堕落,最终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

第三篇八佾篇除了围绕仁、德、孝的主题外,孔子突出对当时社会上礼崩乐坏的现实的忧虑和愤懑,孔子坚持维护周代的礼乐制度,在面对当时鲁国的权臣季氏在庭院里用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八佾”之舞作乐,孔子愤然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孔子不仅在言语上而且将他维护周礼付诸于实践,孔子每次拜谒太庙则必温恭俭让,每事问,当有人认为他既然懂礼为何每事都问,孔子则说,这才是礼啊。在对待礼的态度上,孔子则认为虽然礼是一种形式的东西,但确实一种内在虔诚的表现,因而当子贡打算撤掉祭祀用的活羊时,孔子说了这样一句话“尔爱其羊,吾爱其礼”,或许有人会认为孔子很虚伪,羊也是生命啊。实际上孔子这种做法,体现他对礼的认识,礼应该是内在情感和外在形式的有机统一,两者应缺一不可。

在第四篇里仁篇里,与前几章类似,仍然围绕德、仁、孝,此外有一句话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每当人们谈论利与义的辩证关系时,往往会引用这一句话“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种义利观反映了孔子心中理想的君子形象:“忠义理智性温仁恭俭让”精神的有机统一体。其中,孔子对义很看重,当然今人在考察这种义利观时,显然显得更加有弹性了,尤其在改革开放后提出所谓的“鼓励人们追求物质利益,但反对一切向钱看”。

在第十篇先进篇里,主要谈论了孔子诸弟子的行为志向和孔子对他们的看法。在这一篇中,有一章这样叙述大意是指季路问孔子如何侍奉鬼神,孔子显然在生死问题上是有所回避的,这也是儒学的一贯传统,注重现世,对那些虚妄的来世则不重视。因而孔子这样回答季路的问题“未能侍人,焉能侍鬼”,“未知生,焉知死”。显然,孔子这回答十分巧妙,从另一个角度含蓄而又委婉表达了孔子的生死观。在这一篇里从孔子对学生的评价中,有这样的描述“严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从中我们看出严渊应该是孔子最欣赏的学生之一。尽管,孔子对仁德好学的严渊十分欣赏,但孔子也批评严回的“亦步亦趋”,不肯轻易发表自己的意见。孔子认为教学应该相长,学生不应该仅仅是亦步亦趋,应该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另外还有一篇印象也很深,就是第十二篇严渊篇,在这一章孔子集中阐述了他心目中仁的观念。其中有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句如“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等。孔子心中的仁有很多重含义,在与严渊谈到仁孔子指出克己复礼是仁;在与仲弓谈及仁孔子指出“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也能达到仁;在与脾气暴躁的司马牛谈及仁义,孔子又说“仁者其言也仞”,意思是说话慎重也是一种仁;而在与樊迟论及仁时,孔子又说“爱人”、“知人”能够做到仁者爱人,智者知人,举直错诸枉,才能达到仁。显然,孔子心目中仁是多方面的。

记得学而篇的最后一章是这样一句话“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令人印象深刻,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在我们当前这个有些浮躁和物欲横流、同时特别注重人际关系与人际交流的社会。我们时常会陷入这样一种困惑,为什么别人总是不了解我,我也不受到重视,好像所有人对我都很冷淡。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难道人与人的关系就只能是一种利益关系?这种困惑困扰了很多人,我也曾受这种困惑困扰。一次偶然,无意间看到《论语》中的这句话,顿时感觉到一种无言的震撼,自己仔细想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是执著于自己的利益得失不能自拔,整日患得患失,闷闷不乐,就像双眼被一片树叶遮住看不到太阳的光辉那样。我们在为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我们的时候,我们真得考虑过他人的感受吗?佛说过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亦无无缘无故的恨,所有一切都在于你的作为。敞开你的心扉,打开心灵的窗户,霎时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论语读书笔记2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老夫子的经典传世之作—《论语》,这部包罗万象,诠释了孔曰成仁,孟曰取义经典作品,令人无一不回味无穷,否则,何以留芳千古,为世人所称道呢?《论语》之所以称得上是经典,是因为它将中国的国宝级别的人物——孔丘,所言所行完完全全的记录了下来,真正的讲述了中国千年以来所传承的正统学派的真谛,而且,其中大部分还被现代华夏儿女所沿用着,不失为历经风霜而留其真谛。

《论语》讲学:《论语》首先就告诉我们一件事情,学习。学,不为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人若是只懂得嘴尖皮厚腹中空的话,蛮不讲理,一无是处,那么,这个人就在这个世界上只起到了绿叶的作用——衬托红花。《论语》首先就告诉我们一个铁铮铮的事实,人要学习。

首先要有兴趣,再者就需要恰当的方法,最后,需要的就是持之以恒的动力。《论语》讲孝:孝道,在中国古代至今天都占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而在这部著作之中,也毫无疑问的占据了主导的地位,人不孝则非正人君子,此类人鲜矣,《论语》大概一半左右都牵扯到了这个“孝”字,正因如此,后被公认为百家之正统的儒家学派把孝道推广的非常广泛,巩固了孝道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论语》讲政:政治,自古以来一直才是世界上真正占据主要地位的`事,论语中对待政治,主讲一个子——仁。

对于政治来讲,要想成功的治理国家需要什么?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只有仁。这一点儒家的选择是很正确的,但不知为何,儒家的政道并未被自古以来的各大王朝用于主要政道,实是一件痛苦之事。

论语,作为我们华夏民族不可磨灭的传统著作,虽然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是,我们的大部分习惯已经在儒家思想的驱动下变得儒化,中国人心中孝为先,正是因为千古以来儒家思想的主导,与《论语》在我们祖宗身上留下的习惯一直传承下来。《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记叙了千年以前我国大学者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成为我国的四书五经之一,其经典语句被我们流传至今,可为宗矣。

《论语》其实并不仅仅的记录了孔子以人的言行,还有许多的是他弟子的言行,他的弟子无一不亦包揽群书,通晓古今,人品正道,更有天赋异禀的弟子,在我眼中,他们的成就决不亚于孔子。

《论语》讲友:人存世上,什么是最不可缺少的?朋友!这一点论语中就讲述了许多,交友儒雅,友人高尚,就是一种激励自己向上的方法,《论语》讲交的朋友要比自己强,这样才可以让自己奋发向上,成为人中之龙。

《论语》讲礼:对中国人来说,理解是十分重要的,《论语》中讲礼,不必过分的拘泥,但又不可不遵,这就是《论语》对待里的态度,实实在在的讲了最正确的对待理解的态度,可以为后人所遵循,流转百世。

儒家思想的核心——中庸之道,这就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理论中庸。说他世界最强毫不过分,因为世界上凡是都要讲究一个尺度,而儒家思想正是这种思想的代表,凡事不可偏激,也不可太淡薄,所以我们正需要一个态度去对待这些无法分化的特别明确的事情,那就是中庸之道。

《论语》作为我国文学艺术的瑰宝,对于我们来讲实在是太重要了,对于它,世人也抱着神圣的态度去品读,也是我们华夏五千年历史的一大见证,也是历史上不可动摇的一部分,被世人所称道,《论语》不朽!作文

论语读书笔记3

看因讲《论语》所体现出知性气质而被众人所熟知的于丹女士的专访,她这样描述孔子:我不主张从性别的角度去看孔子。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

专访在笑声中结束,而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巨大的困惑。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孔子?换言之,孔子及《论语》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古人云:五色令人目盲。五色在现实中的意义重点在于作为诱惑出现。眼睛作为对外界认知的一个通道,似乎更易被现实所乱,从而蒙蔽内心。色彩是斑斓无常的,正如每一种诱惑与欲望,而能够抵之御之的唯一办法即是强大、坚定自己的内心。

而温度,正是内心的良药。

《论语》教与人天地和谐共处之道为先,其意很是明确:一个人可以闭世隐居(而这点确实由许多人难以揣测的社会因素造成),但他必须活在世上——意味必须先学会与自然相处,儒家所讲的类似与道家的“天人合一”便在此有所体现。而第二要务即为心灵之道,我觉得这足以体现孔子这个圣贤对人生把握太到位了,只要心灵足够强壮,那么便可以做到宠辱不惊,在人生的风口浪尖上依然神定气平;同样,是要给心灵找到正确的归途,那么仁、义、礼、智、信自然成为其准则,黑白清浊也就自然分明。国外的情诗中总说:WE SHOULD BE strong ENOUGH TO FIGHT FOR THIS LOVE。虽然情感亦属错综复杂,充斥人性境遇的,但一个“足够强壮”也与孔夫子所倡的心灵之道不谋而合。

明白这两点后,理想、交友、人生都已不是问题。“为大事者不拘小节”主要的路径已确定,自然就难堕迷途。我们确实能从《论语》中看到一个真实的孔子,他拥有一个常人应有的率性,也拥有一个圣哲的豁朗与通彻;也会对天发誓,也会“知天命”而慨叹。——这就是孔子所提的人生,严格要求心灵,放松生活状态。

在现代社会纷杂之中,人生需要一个自己心灵的乐土,而《论语》的意义在于“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照耀下踏上归途。”

论语读书笔记4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几句话出自春秋时期的孔子及其弟子之手的流传千古的一本著作—《论语》。这本书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大的影响。在中国,这本书是家喻户晓的,还被尊称为“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这本书中的道理被后人延用至今。孔子的学说也流传出中国,传播到国外。

谦虚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别人的言行举止,必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无论你是多么学识渊博的学者,还是万人敬仰的科学家,你都要虚心向别人请教。你可知《程门立雪》的故事,故事中的学生为了请教老师一些问题,在老师门外,冒着大雪,冷得哆嗦,依然等着,我们要虚心好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大名鼎鼎的皇帝唐太宗,他虚心接纳魏征的建议,居安思危,戒骄戒奢。没有觉得自己高高在上,不可向下臣学习,而是向魏征学习。最后,在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这一盛世局面。

读了孔子的言论,我知道了一个人无论是有多少成就,你都要虚心请教别人,做到谦虚为人,谦虚好学,这样,你才会有更大的成就。

反省

《学而》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坚持反省自己在为人,与朋友交往和复习知识等方面的做法,从而不断提升自己,使自己得到升华。这是人有所成就的重点—坚持反省自己的行为。

《子张》篇中记载的,子夏所说:“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这就是一个人修身的根本,不断反省,做得更好,不断升华自己!

孝顺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言道:“百善孝为先。”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夫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君子专注于基础工作,基础树立了,‘道’也就产生了。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这就是‘仁’的基础!

子曰:“弟子,凡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你可听过《扇枕温衾》的事呢?东汉江夏安陆入黄香,他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在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父亲十分感动,邻居们都夸赞他孝顺。

传承中华美德,做好仁德之人。

仁德

读了《论语》之后,我更欣赏孔子的“仁德之道,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中,孔子曰:“刚、毅、木,讷近仁。”这是孔子对“仁德”的理解。《论语》可谓是把“仁德”这一精神阐释的淋漓尽致啊!孔子正是做到了“仁德”,他的芳名才会流传千古。如何做好一个伟大的人—首先要做到“仁德”,“仁德”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精神,“仁”则为善、刚、毅、省……“德”则为谦、让、助……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所以,我们要做个仁德之人。

书中有许许多多的道理,久久回味,仔细咀嚼,像是亲自聆听了孔子的教导,品味《论语》,对话圣贤,“仁德”之道,显于其中。《论语》中的道理不仅指导着当前人们的行为,而且引领人们走向更文明的生活。它使我们终生受益。

论语读书笔记5

说来也巧,6月中旬开始读这本书之后,南方人物周刊最新一期的封面人物刚好是李泽厚,标题是:八十李泽厚,寂寞的先知。

他也是一个传奇性的人物。二十几岁即因与美学名家朱光潜论战而成名,八十年代他的学术性的美学书籍居然在社会上风靡一时,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读了整整一个月,终于将这本500多页的书读完,非常、相当有成就感,毕竟是第一次全部读完这本书(也为自己汗颜,毕竟这也是系里的必修啊!)

此前最接近孔子的一次,就是读钱穆的《孔子传》,比起他的《论语新解》,这本书相对简单易读,而且呈现出的孔子形象,也比较可爱。

对《论语》的解读,几千年来从未停止,最近的不是有于丹的“心灵鸡汤”式么?比较出名的几大学派,有汉代董仲舒,宋明理学,现代儒学等等。人家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论语》也是吧?

的开头,就明确指出,这本书在于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子,一个在原始氏族制度瓦解的社会里奔走救赎礼崩乐坏的时代的孔子。

黑格尔曾经嘲笑论语就是一本人生箴言,根本没有哲学思辨的成分。当我们从前三三两两读着《论语》里的篇章时,得出的结论可能也正是如此。

而李泽厚则否定了这种看法。《论语》不是散漫的无体系的格言。相反,通篇读完,孔子的思想已经浮出水面。书中阐述了他的哲学、教育及政治思想。

但中国人确实不善于思辨哲学,《论语》所体现的哲学为“实用理性”,即一切思想均可应用于政治和生活。因此与西方的哲学体系分发为两种不同的体系,这种体系的分别也正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别所在。

孔子思想的源头及最终的理想即是原始氏族社会时期的社会关系。氏族长不仅在政治上统领族人,而在在思想道德上,也是部落的典范,比如尧舜。因此,中国人对统治者向来要求“内圣外王”,及“社会性公德”与“宗教性私德”不分。同时,这些首领是由古代负责与上帝沟通的巫师发展而来。也造成了中国社会的政教统一。

孔子的贡献之一,在于对氏族社会形成的一些典礼,礼仪,重新进行解释,内化为中国人心中的情感,即“仁”。比如守孝三年的制度,古已有之。而在孔子这里,就解释成了,婴儿从出生到脱离父母的怀抱有3年的时间,因此孝子要用3年的时间来报答父母,已寄哀思。"礼"经情感化而变成“仁”(所谓“情本体”),内化为中国人的文化积淀,团结了整个民族。

以上所述的“情本体”“两种道德”等等,只是《今读》所阐述的基本的理论基础。《论语》各章,从一些细节方面对这些理论进行解释、补充及说明。

当然,《今读》的目的之一是还原真实的孔子。如果在读《论语》之前,读者不去接触其他各家的阐释,则各章中所显现出来的孔子形象,也绝不是后世所看到的在神坛之上受人膜拜的圣人。

比如,孔子的“经”与“权”,即原则性与灵活性。理论上三年守孝,那如果守孝一年之后,你觉得自己可以接受锦衣玉食,孔子也认为可以,因为守孝是为了寄托哀思,时间只是一种表达方式。比如,如何报怨?以德么?不是,孔子说,要“以直报怨”,公正对待,这就是报答别人怨仇的方式,犯不着人家打你左脸,你右脸也伸过去给人家打……

孔子的弟子中,除了颜回最为人熟知之外,《论语》中所刻画的其他的人物,也各有特性,栩栩如生,如勇猛的子路,好辩的宰我,迟钝的樊迟,修身养性的曾子,一心从政的子张等等。对待不同的学生,孔子的教育方法也不同,可谓因材施教也……

松下幸之助创办的旨在培养青年政治力量的松下政经塾,将《论语》列为学员必读科目,且必须熟练背诵。《论语》的魅力,跨越时代与国家。如果有时间,还是可以多读几遍滴!

论语读书笔记6

古人云:“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可见《论语》这本书在中国古代的地位。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无意中的言行变成了世人的楷模,《论语》于是问世并名动天下。

打开《论语》,像是走进了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来到了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的谋略,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是由于此原因了。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的孔子,一个诲人不倦的孔子。我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自己敞开心扉,说无愧于天,无愧于地,不用察言观色。

子曰:“君子周而不必,小人比而不周。”现在一想可不是吗!君子在品德上团结人,而秦桧之类的小人,以钱取人,用荣华富贵来团结人,所以朋友可能会勾结的很多。

孔子讲究孝道。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今天的人们眼中却在褪色。因此对我们来说重提孝道是非常必要的。当我们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时,我们才会有一颗感恩的心。父母给予了自己生命并把自己精心养育成人,期间父母付出的何止是金钱与精力,更多的是浓浓的爱心以及无私的爱。孔子说:“事父母能竭其力”。即为父母要竭尽自己的所能。此句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强调为人子女要孝顺父母,而这是考察一个人品德好坏的一个重要依据。现在的我们习惯于依靠父母,索取多,奉献少。这看在古人的眼里,应该是大逆不道吧。另一层含义是指孝敬父母要凭自己的真实能力,如为此而触犯法律,则会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为父母提供充足的物质并不是孝的根本,按照父母的教诲行事做人,才是真正的孝。

时代在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着。也许孔子的一些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吻合,但对于这部影响了中国文化几千年的经书,是非常有必要一读的。读《论语》可以使我们更好的与人相处,读《论语》可以学会求知的方法,读《论语》更能体会与人相处的道理,做人的哲学。让读《论语》吧,让我们在中华古老文化的滋养中成长,让它打亮我们的精神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