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思都>作文>体裁作文>说明文>

【精选】说明文的作文锦集7篇

文思都 人气:9.74K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明文的作文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选】说明文的作文锦集7篇

说明文的作文 篇1

兰溪大桥又名仙游大桥,连县城南北,是莆田市第一座三拱大跨度钢管混凝土中承式结构的大桥。 大桥跨木兰溪,桥梁全长2126米,桥面宽度27。7米,三拱净跨分别为:中拱64米,两侧边拱各54米。它不仅外形美观,而且结构十分坚固。当发生洪水时,安全泄洪量为2760立方米每秒,它于1995年10月奠基,1998年春节竣工。 兰溪大桥形体十分优美,远望去,就像一道道橘红色的彩虹一般。真有“立身站在此桥中,定疑兰溪飞彩虹”的感受。每个拱都有几根细细的铁柱子支撑着,放眼望去,就像一架架竖琴,让人情不自禁地就陷入了沉思,感受大桥的美。

近几年来,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那些建筑师们在桥上设置了许多霓虹灯,每到夜晚,桥上灯光闪闪,人流散散;桥下流水荡漾,浮萍点点,好不热闹!而且人们将大桥这里当作了“就业”的地方,桥上桥下,休闲娱乐之地真是数不胜数,令人眼花缭乱!

每天清晨,来桥上晨练的中老年人更是多,在这里,他们享受了业余时间的“好”待遇,自然就越来越年轻。由此可见,兰溪大桥不仅美,而且还可以为人们提供非常大的方便。

每当发生洪水时,人们也不必担心它会被冲毁,它的泄洪量相当大,这也为我们仙游人民提供了方便。

在桥上来回散步,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受。兰溪大桥啊,你是仙游的象征,是连接仙游人民之间的友谊长线。我想对各位朋友们说,来仙游,不看兰溪大桥,不来兰溪大桥游玩,真乃平生一大憾事!

说明文的作文 篇2

今天是我们此行的重头戏,也是最累的一天。因为我们要翻越一座大雪山,在林海雪原中走6个小时,我可从来没走过这么长时间的路呀,更何况是在洁白的雪地里走呢。

我们先跟着老爷子向导走了一段平路。每看到一大片平坦的雪地,我就要滚几下,趴在雪上真不想起来哦;可是为了赶队伍我还是很不情愿的爬起来向前走。 开始走上坡路了,妈妈教我怎么用登山杖借力使力,减轻脚的负担,脚应该踏在凹处。不过,这个雪路还真是滑啊,每踏出一步都要小心使力。特别是千万不要以为边上的雪可以当作支撑物,因为它不可能有借力的地方的。有的雪底下可能是空的,小心不要踩上去!雪路上不时会出现全是冰的地方,要很当心地走,真的很滑的。我们的队伍中有一对爷爷奶奶,他们好厉害,碰到有冰的地方就停下来,用登山杖扫一些雪过去铺在冰上,这样就好走一些了。还有些很陡的地方,他们就先上去,然后抱住树干把我们拉上去。虽然穿越很辛苦,我的脚都没力气了,加上鞋底还结了些冰,不时往下滑,但是我觉得还是很有意思呃。树干上不断的有雪蘑菇出现,树枝上还会结有不同形状的雪,特别是有一条S型的雪就像一条虫子趴在上面很有意思;还有一堆雪很像一只树袋熊抱着树干。冰川微微发出绿色的光,衬着白雪,美丽极了;有的冰川上还结着朵朵漂亮的冰花。经过4个多小时的上山穿行,我们终于到了山顶。山顶的雪最厚了,而且那么平坦。一屁股坐下去,我的整个身子都埋到了雪里,我翻滚着,爬行着,双手双脚叉开着、摆动着,把雪当作床躺着。

下山路就容易多了,每到斜坡我就先往后退几步,再往前冲几步后一下子蹲下来,“唰”地一下就滑下去了。玲玲姐姐学着我的样子也滑起来;感觉没多长时间我们就到了山脚下,到了中国境内雪最厚的地方——中国雪乡。

说明文的作文 篇3

我们家养了几盆芦荟。他们小小的,嫩绿的身子在阳光下格外鲜艳可爱。但他就像长着刺的玫瑰。身上的小刺就是他的最佳武器。当你们要与他握手时,他们就会用身上的刺狠狠地扎你一下。

芦荟喜欢生活在排水性优良的地方。他十分惧怕寒冷,他十分惧怕寒冷,他生长在终年无霜的地方,当只有5摄氏度左右,他会立刻停止生长。当温度只有0摄氏度时他会立刻死去!芦荟十个双面娃娃,他十分喜欢水,但又特别讨厌水。。在雨季若排水不好,他就会叶片萎缩,枝叶腐烂以致死亡!

芦荟是草本植物,叶簇生,像一双双手。叶常批针状或叶短宽,边缘有尖齿状的小刺。花絮为伞状、总装、……呈现红色、黄色或具有赤红的斑点。芦荟有一个庞大的家庭,现已发现有300多种!在非洲大陆就已有250种左右!在马达加斯加有40多种;其余10多种分布于阿拉伯等地。芦荟各个品种性质和形状差别很大,有的像巨大的乔木,高达20多米,有的高度却不到10厘米,其叶子和花的形状也有许多种,千姿百态,深受人们的喜爱。

据科学研究,发现芦荟中有不少成分对人体皮肤有良好的营养滋润作用,且刺激性少,用后舒适,对皮肤粗糙、面部皱纹、疤痕、雀斑等都有好处。至于轻度的撞伤、挫伤、香港脚、冻伤等也都有非常好的效果呢!

芦荟的优点与作用还有很多,但要小心他的小刺。

说明文的作文 篇4

到盛夏时,荷花瓣会自动脱落,一直藏在荷花底下的莲蓬终于挺身而出。成熟后,你把它揪下来,剥下莲子吃一吃,你会觉得甜丝丝的。在根底下的藕是我最爱吃的食物。

听别人说雨中的'荷花更美丽,今天我真正领略到了。天阴沉沉的,到处下着蒙蒙细雨。我冒着雨挤进了亭子里,观看这如诗如画的美景。雨水落到荷叶中,像一颗颗可爱的小露珠欢快地跳跃着。在雨水的装扮下,荷花显得那么艳。微风吹过,荷花摆动着那少女般优美的姿态,点缀着波光粼粼的湖面相传,很久以前,王母娘娘的侍女玉姬被西湖美丽的景色所打动,她便私自下凡间被王母娘娘知道了,将她变成荷花“打入淤泥,永世不得再登南天门” 。于是便有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千古名句来赞美荷花了。

荷花并不能与花中之王——牡丹,花中仙子——水仙来相提并论。但这位“花中君子”那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更为可贵。在我的心中,荷花虽娇艳但却是是伟大的,它的一身都是宝;但是我更爱它那“生于淤泥而不染”的品质。我应该向它学习,在恶劣的环境下永不屈服的品质。我赞美荷花,赞美它那默默无私的奉献精神。

说明文的作文 篇5

奏出生命的节拍的我惟有那滴答前进的时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着看似单调,而强劲有意义的步伐。没一次前,都记录了厉害,翻开了新的一页,没旋转一周,就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那么为什么时钟的秒针没转一圈就是一分钟,没针转一圈就是一小时。时针没转两圈就是一天呢?那还得从钟的发展历史说起。 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知道日出而耕,日落而归,根据太阳升落的这一自然规律推测时间,但是在阴天,人们就无法根据这一规律推测时间。后来,人们在生活中发现了影子会和时间的推移的推移而改变。就根据这一点来推测时间。再后来人民发明了“日奏”它就是在有刻度的盘的中央装上一跟棍,随着日光照色的高度不同在盘上留着不同指的长度,以表示时间。随着人们对时间概念的了解,利用时光流逝的原理制成了记时的器具——时钟。

人们的智慧真是的无法比拟。短短的几个世纪,便使得钟业迅速发展到如此高的水平,有能挂在墙上的,也有放在桌子上的,琳琅满目,数不胜数。

开始时钟只能靠机械动力,靠钟摆的不停摆动,带动表钟移动,这类时钟不是挂在墙上,就是放在桌子上,随着科学的发展现在的时钟可以不在靠机械而依靠各种电池作动力了就是已被广泛使用的石英钟。

钟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人们在各行各业有了确切的记时,人们能够按时作息。时刻警告人们生命流逝,提醒人们抓紧时间。岁月不等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时钟飞转,提醒您:人生短暂,切莫蹉跎岁月,越趁着大好时光,努力拼搏吧!

说明文的作文 篇6

我是一双小手,也是一双无敌的小手,任何事我都会圆满成功。

妈妈用我这双小手来养育他的小孩;帮他们订正功课、复习功课;帮全家人洗衣服,也帮全家人做美味的三餐料理,使全家人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音乐家利用我这双无敌的小手来演奏各种不同的乐器,让全世界充满了各种不同悠美的声音。

消防人员利用我这双小手来保护人民;帮人民把着火的建筑物灭火;帮人民把各种恐怖的动物、昆虫通通抓了起来,使全国的老百姓都能安居乐业的生活。

老师用我这双小手,教导小朋友;教他们怎样节约能源,教他们怎样做功课,使小朋友知道许许多多做人处事的道理,更让小朋友得到许多的知识。

我很喜欢帮大家做事情,也希望世界的人民可以好好珍惜我这双超级无敌的小手,这样我就可以天天帮大家做很多的事。

说明文的作文 篇7

我有一间我自己的卧室,我的卧室里非常的特别,每当我一进入我的卧室时我的就心里就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我的卧室是迎着我家的客厅的,只要一进入我家,迎入眼帘就是我那布置得很整齐的卧室。

我的卧室整洁,舒适,漂亮。一进门,浅米色的地板一尘不染,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光亮,仿佛刚涂了蜡。浅驼色的窗帘上有一棵棵青翠的树苗。窗帘随风轻轻掀动,仿佛林中哗啦哗啦树叶奏响的乐曲响在耳边。妈妈说,她希望我像小树苗一样健康成长,长成祖国的栋梁之才。

房间左侧有一张软的能当蹦蹦床的单人床,上面铺着一个蓝色背景,印着卡通人物巴布豆图案的大床罩。每晚顽皮的巴布豆都陪伴我进入甜蜜的梦乡。床的左侧有一个白色的床头柜,上面有一个浅粉色的蘑菇灯和一个公鸡造型的闹钟,只见它昂首挺胸,仿佛在引吭高歌。小闹钟嘀嗒嘀嗒一直不停歇,每天按时叫我起床,催我入眠。

靠窗户有一张宽大的拐角形的写字台,上面有一台电脑。这台银灰色的方形电脑是我现在的好伙伴。通过它,我跟随网校老师进行精彩生动的网上学习。通过它,请网校的老师解答一些怎么也想不明的问题。而且它还是我烦恼时的朋友,我会在电脑中写下我的心里话,听自己喜欢的歌,画一些只有自己欣赏的画。

写字台的右边有一个书柜,透过书柜的玻璃可以看见里面摆满了我喜欢的童话故事,各种泥塑的小动物。

这就是属于我的舒适,温馨的小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