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思都>古今文学>文学体裁>散文>

风景游记散文

文思都 人气:2.81W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文体,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风景游记散文,希望大家喜欢。

风景游记散文

篇一:风景游记散文

撑着伞,漫步在小雨中的丽江古城,我以为走在三月江南的雨巷,以为自己就是那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看着古老的水车慢慢旋转,恍如梦中的那幅素描,百年的沧桑,百年的悠闲。石桥、流水、垂柳、楼阁、灯笼,是什么时候开始在这里相逢,牵手,从此不愿离去。桥上的行人,楼里的茶客,是否也如我一样,愿就此止步,千里的追寻,只为沉醉在这恬静的梦乡,不愿醒来。

沿河而建的小街上,游客如织,撑着伞,披着当地买的披肩。那是手织的羊毛披肩,如古镇一样古朴而典雅。在这样一个下雨天,爱美的女士披在肩上,既可御寒,又可呈现出一种古典之美。卖披肩的店子很多,各式花纹色彩样式,我也选了几条戴着试了试,总觉得有些不合适,是否因为我只是一位步履匆匆的过客?而披肩,只属于这里,只能与古镇的古朴相融。

最让我喜欢的,还是小街背后的.风景。挂着红灯笼的茶馆酒吧,是一个适合发呆的地方,沿窗而坐的客人,抛开尘世的纷扰回忆发呆、沉入梦乡,一切回归宁静,回归单纯;或者是品着各式的茶或酒,听着优美的乐曲,看着窗外颗颗雨珠从翠绿的柳叶尖晶莹地滑落小河里,溅起朵朵涟漪,还有远处倚桥留影的游客,该是很美的享受吧。却不知,窗外的游客正将挂着红灯笼的木楼与倚窗品铭的自己也当作一种美的背景,摄入镜头,成为永久的纪念。

逛了这条街,走过石桥,又是另一条街,同样湿漉漉的石板路,同样古朴的木楼,同样挂满围巾披肩或者摆满玉镯银器的店铺,同样川流不息的游客。在林立的店铺间,还会有一家家客栈,随意走进一家,店主不会问你是否住宿,随你参观。这是一个四合院,院内种满花草,青砖墙,木楼梯,回廊青瓦飞檐,如果不走进房间里,看到各式电器,你会以为回到了百年之前。如果能,我愿在这儿租一间小屋,和这个古镇一起度过一段悠闲与世无争的日子。可明天,我就要离开,我只是一位千里寻梦的游客,梦未曾醒,便要启程。

在人群中穿梭的我,想像着如果没有如织的游人,没有人声的喧闹,只有细雨淅沥,只有灯笼摇曳,只有小桥流水,杨柳依依,再加上倚窗而立,披着披肩发呆的女子,那该是一幅最美的画卷吧。恍惚间,好像这个小街上只有我一人独行,撑着伞,漫步雨巷,是在寻觅着梦中的那个世外桃源,还是诗中的那个多情少年?

“喂,发什么呆呀?”猛一抬头,看到了那张熟悉的脸。呵呵,牵着我的手的他,就是那个多情少年吧。

“我在想,如果我俩能在此终老一生该多好啊。”

“唉,你怎么还是那个爱做梦的小女孩呀?”他笑了,带着幸福与甜蜜。

是啊,我真的好爱做梦,看到画中的丽江,我就梦想着哪一天能来看看,现在,他帮我实现了这个梦,我又在梦着能和他长留在此了。

闭上眼睛,觉得雨中的丽江古城就如一位丁香般的女子,不知阳光下的古城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第二天,雨过天晴,天蓝云白,看着渐渐远去的丽江,我在想,如果这时走近丽江古城,一定会觉得她就如同一朵清丽的白合吧。

篇二:风景游记散文

丽江有座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不设防的古城,没有城墙,却保存完好。

远离城市现代的蝇蝇苟苟,一头闯了进来,因设防而绷紧的心,像皮筋卸了力,一下子松懈了,轻松无比,仅凭这一点,就由不得你不爱上这座小小古城。难怪四十年代曾旅居丽江十年的俄国人顾彼得,在他那本写得极精致的书《被遗忘的王国》的结尾,仍念念不忘地叙述说:“我有一种感觉,即使到现在,这种旅行尚未结束。我一直梦想找到并且生活在那个重重大山使他与外部世界隔绝的美地方。”

丽江的美不同凡响,充满着神奇和神秘,就像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娇宠的幺女,深藏在大山的襁褓里,异常柔嫩。令人十分惊奇,高原上怎会有江南小镇呢?丽江有2万余平方公里,人口106万,其中少数民族达61万,占一大半,因自古的开放性和包容性,除汉族外,聚集了纳西、彝、僳僳、普米、藏等十余个少数民族。古城坐落在丽江坝子的中部,住的多是纳西族人。

古城始建于宋、元,建成后似乎就从没有变化过,令人诧异地完完整整的保留下来,是个奇迹,因而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纳西人称“巩本知”,“巩本”指仓廪,“知”即集市,自古为仓廪集散之地,贸易盛于明清,古城曾是府衙所在地,明称大研府,清为大研里,民国后改称大研镇。所以1981年纳西人宣科重建纳西古乐队时,欣然取名为“丽江中国大研纳西古乐会”,典出于此。

汉人似乎在潜意识中根深蒂固地有一种“长城”情结,可长城建成后似乎从未发挥过御敌的预期作用……有城墙的`阿房宫烧掉了,有城墙的明王朝也跨掉了,如今除了埋在地下的一些文物,地面上究竟还留下一点什么?可没有城墙的丽江,却惊人的“活”了下来。没建城墙,纯属偶然,据说是因为丽江土司姓木,筑城势必如木字加框而成“困”的缘故。

没有围墙,也就没有城门。古城的入口是一座桥,叫玉龙桥。站在桥头,仰头北望,可见北半球最南的大雪山——玉龙雪山。桥下有河,名玉龙河,河水清洌急湍,源于古城北约二里处的黑龙潭。水至玉龙桥,经分流水渠,一分为三,自北向南,分成东、中、西三河,然后再三分而九……细细分去,穿过古城。古城中便随处都是小桥流水人家,昼夜水声潺潺,街头巷尾,足不出户,如至山林,难怪城中人多寿。古城的西面,紧倚狮子山,古为木氏土司私家林园,山上多古柏,参天数围,种于明代,树龄达数百年。山顶有座“万古楼”,可登临,可览古城全貌。

西河顺着狮子山山脚流向古城集市的中心——四方街。四方街是块方场,场边的河上有桥,一南一北,都是单孔石拱桥,名字怪,一座叫卖鸡豌豆桥,另一座叫卖鸭蛋桥。桥下有闸槽,黄昏市散,便用木板闸住西河水,水溢河岸,将街面冲洗干净,省事省力。城中有不成文的用水俚约,清晨取水以饮,10时后方可洗菜、洗衣,无人监督,却家家自觉。

步入城中,顺着几百年来被人走马踩变得斑痕累累,深浅不匀,凹凸不平的石板路,会被自己脚下踩出的乐律和节奏而惊异。路是用当地山中独有的五花石铺就,越磨越好看,干干净净,人走在上面极舒坦,不累人。街道两旁是“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均为独具特色的纳西族院落,古朴的家庭气氛浓厚,户户门前挂着“重点保护民宅”的牌子。

古城建成后,也许是因为实在太完美,又无战争的灾难,一切对于生活在城里的人来说,似乎都无需改变,古城因而就这样原原本本地保存了下来。而古城的主人却是女人,女人当家,男人赋闭,女人天生的母性和怀旧,也可能是古城完整地保存下来的内因。

“娶个纳西婆胜过十头骡”,作为一个男人,我不知道这世上还能找到什么比做一个丽江的男人更安逸更幸福的事了。连杀猪这种事都是女人干,我想象不出纳西女人还有什么事不能干的。女人出了名的勤劳,从她们的传统服饰就可看出端倪,长褂百褶围腰,褂子过膝,宽腰大袖,外加坎肩,披一羊皮披肩,上缀两大圆布圈,代表太阳和月亮,四周缀七个小圆布圈,是七颗星星。服饰朴素大方,并不花俏,俗称为“披星戴月”。

女人把能干都干了,男人便像被宠坏了的孩子,虽然一个个仪表堂堂,鼻高嘴阔,高大英俊,热情豪爽,却整日里无所事事,养尊处优,溜鸟闲谈。很多人闲出了名,玩得高雅,精通音乐和绘画。画源于古老的宗教画,杂夹着东巴象形文字,亦画亦字,只觉得好,却又说不出好在哪里,似是而非,看不懂。音乐却古,曲子古,乐器古,乐师老。保存了诸如“紫微八卦舞曲”、“浪淘沙”、“山坡羊”等唐宋古曲,及道教洞经安魂曲。用的是芦管、苏古笃、十面云锣等能摆进博物馆里的古董乐器演奏。乐师多为七八十岁的老艺人,一个个天庭饱满,长须垂胸,仙风道骨,声音苍老清丽。一见,你便不自觉地坐下,一听,恍若仙乐,可清心明神,所思远矣。

丽江古城不可久留,仅住一夜,就如回到了雅色雅香的古代。

篇三:风景游记散文

早有耳闻,丽江历史悠久,古朴自然,是个神奇而美的历史文化名古城,因种种原因,身为云南人没去一睹丽江的芳容,一直是我的一个心结,今年过年后,在堂妹一家的邀约下,我走上丽江的旅途,圆了我的梦。

在前往丽江的之前,我对丽江的了解也只限于别人的文字抑或道听途说,我曾极尽所能发挥想象,丽江究竟是什么样子呢?她应该是一位集江南水乡般飘逸婀娜及高原女子的古朴俊秀的姑娘吧!

从大理出发到丽江,沿途风景美不胜收,阡陌交通,万物葱茏;蓝天白云,如影随形。

车子沿着山边蜿蜒盘旋的公路继续前行着,倏然眼前出现了一座拔地而起的巍峨壮观的雪山,它就是丽江的灵魂——玉龙雪山。远远望去整座巍巍纳西神山被一层白茫茫的雾气所笼罩,好像披了一层薄薄的白纱,绵延的雪山银装素裹,苍劲而挺拔。

没去丽江,就幻想着丽江的美,想像着丽江的雪山,酒吧,阳光……当我真的走上这块土地时,心里竟然有些激动和不知所措了,此刻我漫步在500多年历史的青石板上,心里陡然安静了许多。疲惫感顷刻间烟消云散。这,是我想象中的丽江!这就是在我脑海里演绎了无数次幻灯的古城丽江,跟我印象中的丽江竟然有惊人的相似,四方街、青石板,木质小桥、潺潺流水、转动的水车……

在一个丽江做生意的老乡的热情导游下,我开始了丽江古城的游览、观赏。沿街漫步,两旁店铺琳琅满目、风格迥异,有银器、有玉石、有木雕、也有版画,还有披肩围巾等手工艺品。然面对眼前琳琅满目的商品,我没有以往逛街的贪婪和留恋,我只是浮光掠影般的一瞥。我想先浏览一下这个小城的全貌,我想把丽江之美与小城的风韵尽收眼底,珍藏于心。

走进丽江古城的第一个感觉是惊叹!没想到拥挤纷杂的国土上,竟然有这样一片净土!古城的水清澈见底,古城的石头路面泛着青光。古城的.建筑集江南水乡与藏族民居风格于一体。如诗画般的古镇,让我邂逅了陶渊明意念里的庄园。石桥与河水,绿树与古巷,成就了高原丽江江南般灵秀的意韵。

流连于四方街,举目雪山,在巍峨之中显出清秀,在峻峭之中更见超逸,气势磅礴,秀丽挺拔,造型玲珑,皎洁如晶莹的玉石,在碧蓝天幕的映衬下,像一条银色的矫健玉龙横卧在山巅,一辆古老的水车在河水中怡然地旋转着百年前的市井繁华,骤然,利禄功名间的躁动出奇的宁静。

古城保留了大片明清年代的民居建筑,均为土木结构瓦屋面楼房,多数为三坊一照壁,也有不省四合院,两间融会了纳西、白、汉等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民居布局灵活,注重装饰,精雕细雨刻,门窗多雕饰花鸟图案,色调浓烈。庭院内喜种花木,摆设盆景,无房不养花。形成了“家家泉水,户户垂杨”,“小桥、流水、人家”高原水乡风貌。

这里街道独特别致,民居顺水而建,风景秀丽怡人。那五花石铺就的石板路,明清时代的石桥、石牌坊以及土木结构、古色古香的民居瓦房,无不记载着岁月的痕迹与时代的变迁。小桥流水通万家,石巷瓦舍美如画,丽江的水清清的,细细的,长长的,如同一条心灵的溪流,潺潺地流进心田。是那么清澈,是那么圣洁,是那么的柔软。行走在丽江街头,能看到流水穿室,人居水上的飘逸与浪漫;能看到柔波里水草飘动;能看到金发碧眼的老外来往穿梭,店铺招牌中文外语并存,不甘寂寞的传统手工制品林林总总与无孔不入的现代工业品琳琅满目的和谐统一;能看到街傍水筑,水依街流,杨柳依依,流水潺潺;能看到夜幕降临时,小桥流水边,茶坊、酒吧、餐馆灯火通明,游客们在此品茶、饮酒、用餐、聊天,脚步伫留在“那家”咖啡屋前,喜欢“那家”这几个字,看到它如同感受到如阳光般温暖的气息。最初“那家”只是个传说。据说玉龙雪山终年积雪不化难见阳光,只在每年秋分时分才有一米长的阳光斜照下来,传说被这那家照到的人就能拥有美的爱情。是啊,真正灿烂终生难忘的爱情会一闪即逝,正如这“那家”弥足珍贵!

走在这与悠悠河水缠绕的小街上,感觉久远、古典、自然而清新,像是来到了江南。于是想起了戴望舒的《雨巷》,于是想起了一道道悠长而又寂寥的街巷,于是有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清爽,于是有了一缕幽远古老的韵味。长满苔藓的屋瓦和台阶,湿润的青石街,小桥流水,桃红柳绿,构成了一幅水墨画,恬淡、宁静、悠远。丽江,多么具有诗情画意。

走至一个写有东巴文字和的街头,我看到了千姿百态,袅娜起舞的纳西象形文字,将大自然的草木花石,高山湖泊,日月星辰,浮云流水融入纳西的东巴文化中,如,“展翅高飞”的纳西文字就画了一只展翅高飞的小鸟,“永相伴”的纳西文字就画了牵手的两个人在烈日下、在风雨中相伴不分离,每一个字,都能随想像派生出许多更形象的“字态”,甚至扯一片绿叶就能表达爱情;剪一缕清风就能风花雪月;掬一捧溪水就能洗荡灵魂……。

我的思绪收敛了翅膀,停落眼前的这条处处弥散着淡淡温馨气息的街上,在这里信步,恍若又回到了在喧嚣中一度已经疏远了的、恬静的心灵家园。曾经有哲人说,人这一生,便是不停地出走,却又不停地渴望回归,渴望回到最初那安宁的心灵的家。于是,便有无数人在不同的地方失落,他们从各种地方来,带着各不相同的尘土,却在这里的石板窄巷中进行了精神上的回归。

在老乡的引领下,我走进了一间名叫“和志刚书斋”的小屋,在这之前,老乡就跟我简单的介绍了书屋的主人,何志刚的事迹,和志刚,男,纳西族,中国著名口书书法家。11岁时不幸被高压电击失去双臂。他失臂不失志,在逆境中靠顽强拼搏的精神创造着一个生命强者的精彩人生。学生时代失去双臂后的和志刚没有向命运屈服,始终保持了自信与坚强的心态,以超乎常人的顽强毅力以口代手写字,苦练书法,成为国内外著名的口书书法家。

带着崇敬的心情,我见到了何志刚,从逆境中走出的失臂不失志的真正的强者,我欣赏了他刚劲洒脱的书法作品,并给孩子买了他著的《假如上帝还我一双手》,请他在书的扉页上签名,在震撼之余,真希望女儿看了这本书,能以此为激励,做一个顽强拼搏的人。

走出书屋,澎湃的心情久久难以平息,和志刚的精神书写了丽江纳西族人民坚强和博大的奋斗精神,也代表了中国人矢志不移的精神,为丽江的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靓丽的色彩,作为一个身体健全的人,有什么理由沉沦呢?面对着宁静幽美的丽江,我虽然是过客,但我带走了丽江的美景以及纳西人不屈的奋斗精神,我也懂得了珍惜,将一切美好的东西珍藏心间,无论行至何处,即使年华老去,也要唱吟过往。

丽江的美,是古朴中透着华丽,淡雅中露着庄严,让你不能不惊叹纳西民族的勤劳智慧,不能不钦佩身背箩筐的纳西族妇女为弘扬民族文化付出的辛勤汗水,我留恋丽江的雪山,丽江的水,丽江的独特,丽江的灿烂文化,思绪总在古朴自然、幽雅宁静的古城中流连忘返,似乎我的梦还在丽江,我依然不愿醒来,清秀妩媚的丽江为什么让我如此缠绵?那幽长洁净的青石板路,那绵长清澈的河水,属于丽江,纳西古乐、东巴文字、酒吧文化,属于丽江,这其中无不折射着淳朴与宽容的内涵,正如深植于此的正统儒学文化,在这边远之地得到完整的传承,这或许才是真正的丽江韵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