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思都>古今文学>现代作家>徐志摩>

从天大出发的徐志摩

文思都 人气:2.34W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被誉为经典。康河的柔波曾是徐志摩的缪斯,但鲜为人知的是,徐志摩也是天津大学的校友。在天津一年的求学生活虽然短暂,但却影响了徐志摩此后的发展方向和文学道路。

从天大出发的徐志摩

6月14日,天津大学把这一天给了徐志摩。徐志摩评传《徐志摩:在梦幻与现实中飞行》的发布会、朗诵会、学术研讨会和学术报告会排得满满当当。发布会后,评传译者宋绍香教授接受了渤海早报记者的专访,为我们讲述了徐志摩的北洋故事以及翻译这本书的经历。

慕名来到北洋大学

“徐章垿(徐志摩原名),浙江第一中学毕业,沪江大学正科修业。民国六年七月补习半年期满,经入校试念,及格。”天津大学档案馆珍藏的学籍册里记录着徐志摩的入学情况。1916年,20岁的徐志摩入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前身)法律预科学习,选修逻辑学、心理学、中国文学、英国文学等课程。宋绍香教授对渤海早报记者说,“当年徐志摩是慕名来到北洋大学,因为北洋大学是全英文授课。那时北洋大学位于北运河的右岸,在桃花堤和北洋桥之间,是一个很美的地方。桃花堤的桃花,运河的涛声,美轮美奂,也符合徐志摩的性情。”

虽然课程都是英文授课,但是徐志摩的成绩很优异,并表现出对文学的痴迷。一年后因为北洋法科并入北京大学而入北大。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留学,1920年获硕士学位。1921年留学英国伦敦大学,后转入剑桥大学。

徐志摩曾写下诗歌《三月十二深夜大沽口外》 “今夜困守在大沽口外:/绝海里的俘虏,/对着忧愁申诉……”诉说的正是他对天津的回忆,文中表现出的痛恨战乱、追求自由的现实主义家国情怀无比浓烈,他在用唯美的诗篇歌咏真善美的同时,也将自己的目光留在了底层百姓的身上。

徐志摩吸引汉学家研究

“徐志摩少年荣宠,青年得意,与郁达夫同学;师从梁启超,与蒋百里、胡适是莫逆之交;与鲁迅、郭沫若笔战,与泰戈尔、罗素结为知己。”徐志摩34岁便因飞机遇难逝世,他的生命虽短暂,,却像烟花一样璀璨。作为一名伟大的文学家、诗人,徐志摩吸引了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兴趣,俄罗斯著名汉学家切尔卡斯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

切尔卡斯基以翻译、研究中国现代诗歌著称。宋绍香教授说,“《徐志摩:在梦幻与现实中飞行》是切尔卡斯基研究徐志摩的压卷之作,也是他未曾公开发表过的遗作。”这本书以徐志摩政治思想、学术思想的发展脉络为“经线”,以婚姻与爱情插曲、社会交往、创作与学术活动等为“纬线”,纬线绕经线,螺旋式穿梭前行。其间穿插着适时、适量的学术评析,学术性与文学性交相辉映,加之其语言的简洁、凝练和叙述的逻辑之力,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原本的徐志摩,是当前研究徐志摩及其思想、文学成长历程的权威著作。

在新书首发式上,海宁市徐志摩研究会原副会长、作家王学海说,“对徐志摩研究来说,这本书带来四点惊喜:第一,切尔卡斯基提出,徐志摩既是个浪漫主义者,又是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人们一直以为徐志摩是个浪漫主义者,与三个美丽的女性纠缠在一起,但他还是一个现实主义者。第二,徐志摩呼吁人们回到自然去,这也是今后徐志摩研究的一大课题。第三,康桥文化培育了徐志摩的思维方式,确立了他的政治观、艺术观和人生观。第四,徐志摩还是一个‘西方民主的捍卫者’,他极力推崇‘古希腊和现代英国的道路’,他关注社会,关注底层百姓。”

为友情感动翻译此书

这本评传的译者宋绍香是泰山学院教授,著名翻译家。新时期以来,他潜心国外汉学研究,重点是俄苏汉学研究。他翻译此书,是受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李福清先生之托。

“李福清和切尔卡斯基是好朋友,20世纪60年代中期,两人一起被派到北京大学进修汉语,共同的`学习生活促成他们的深厚友谊。切尔卡斯基2013年去世,为了缅怀他的亡友,把切尔卡斯基的事业继承下去,把他的思想延续下去,李福清托我翻译这本书。他们的友谊让我感动。我们有一种说法是文人相轻,但是他们是互相鼓励,堪称楷模。这样的朋友才是可交的。李福清先生够朋友,虽然李福清先生也已经去世了,他嘱托我的事情,我也尽快完成,以此来缅怀我的朋友。” 宋绍香教授说,他还要感谢南开大学的教授、著名翻译家谷羽先生,是他牵线促成了这本书在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

翻译这本书,宋绍香用了两年。在翻译过程中,他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书中提到的著名人物很多,英美当时的名人罗素、哈代、威尔斯等都提到了。俄语是直接根据英语翻译的,乍一看一头雾水。遇到名字,我按照世界文学史的名字检索,先把英语的名字找来,再和俄语的对照,最后出了一个八页的副产品——《欧美诗人作家学者名录》。”在这本书中,切尔卡斯基提到了一些徐志摩以前未发表过的诗歌,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很多资料。

“切尔卡斯基和徐志摩在有些地方很像。徐志摩的人缘很好。胡适曾说,有很多文人死后,有很多人会说他的坏话,但徐志摩逝世后,没有一个人说他的坏话。切尔卡斯基除了翻译研究诗歌,也是一位诗人、戏剧家,社交广泛,在俄罗斯汉学家中很受欢迎,有点像徐志摩的个性。” 宋绍香对渤海早报记者说,“切尔卡斯基是汉学研究的权威学者,他拥有犹太人的智慧,并受到俄罗斯经院学派的影响。和国内的徐志摩研究相比,他的视野更加开阔。比如,徐志摩和外国友人的信件是全英文的,他把这些信件都搜集来。他将徐志摩和国际诗人罗曼·罗兰、哈代等进行比较。切尔卡斯基认为,徐志摩的诗歌达到了国际一流诗人的水平。”

徐志摩的大师之路

对徐志摩的研究,宋绍香教授总结了八个字——根基、偶像、求知、读书。对这八个字,他解释道:徐志摩少年读经,国学基础扎实,有中国古典文化的深厚根基。从5岁开始在家读书,一直到12岁读小学,七年的学习,为传统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见了林徽因之后,不但焕发了他的爱情,也焕发了他的诗情。他用传统诗歌的韵律,改造西方诗歌的形式,他的诗歌成就是建立在古典文学的根基之上的。

徐志摩有自己追求的治学偶像,国内是梁启超,在国外对他的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有托马斯·卡莱尔、罗素和哈代。这些大师追求科学、知识、艺术,反对伪善。具有坚实传统文化根基的年轻人,一旦遇到名师,就会产生巨大的效应。

此外,徐志摩有求知欲,见到这些大家后,徐志摩的求知欲被激发。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后,他开始读书。读书开启、发展了他的思维,知识面更加开阔,由此产生了创造性思维。

“徐志摩的特点带有共性,中国五四以来的大师,基本都走的这条路。这八个字也值得现在的大学生借鉴。如今培养大学生,也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单纯的信仰,培养一种单纯的热爱。天道酬勤,冥冥中有天道在指挥一切,给人以才能叫天分。有了天分再加上自己的努力,这些名家的奋斗感动了大自然的道,符合大自然的规律。”宋绍香说。

在宋绍香教授看来,徐志摩受到康桥文化的影响,追求美和自由,但他也是一个民族诗人,“徐志摩用英语写诗,本身就在传播中国文化。中国的文人,在国际上如此受重视,和国际大家成为朋友,徐志摩是中国第一人,他也是中国现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开拓者之一。”

  (来源:渤海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