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思都>教学资源>语文知识>说课稿>

关于说课稿集合七篇

文思都 人气:1.91W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说课稿集合七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走进丽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介绍的是我国云南丽江古城的奇特风貌以及丽江神奇的自然景观。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的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这一课的教学安排了两课时,我所进行的公开课进行的是第一课时。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享受美好的事物带给我们的乐趣,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丽江的“神奇和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通过细读重点句子和段落,理解丽江古城的特点好丽江神奇的自然景观。

根据本单元及本课的教学要求,我制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识记本课7个生字,会写10个字,掌握重点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过渡句的作用。学习作者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4、默读课文,深入探究课文内容,了解丽江古城的特点和丽江神奇的自然景观。

5、引导学生体会丽江的神奇和美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说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如下:

首先结合上一篇课文《桂林山水》的写法进行谈话导入。让学生回忆《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是采用什么写法来介绍桂林山水的。并请同学们尝试分别用“总分总”的方法、用“总分”的方法说说桂林山水的特点。

然后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出示中国地图,指出云南昆明的方位、丽江的位置。

第三环节是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词语,开火车读,齐读字词。

2、读生字并组词(组课外积累的词语)。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循环小数是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五年级第一学期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法的计算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循环小数又为学生学习分数打下基础。教学内容包括循环小数的概念、循环节、循环小数的省略写法和简便写法、循环小数的读法。循环小数是学生较难理解和表述的一个概念,特别是表达其意义的一些抽象说法,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我认为循环小数的概念的理解是这节课的关键性教学事件。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都感受过循环、重复等现象,比如: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一周七天循环等,对循环这一概念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而且通过五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能力。在此之前学生已学过了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用竖式计算小数除法。

三、教学目标:

1、在除法计算中认识循环小数。

2、知道循环小数的概念,会使用简便记号表示循环小数。

3、会使用简便方法表示循环小数,并会比较两个数或几个数的大小。

4、感受数学的美与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在除法计算中认识循环小数。会使用简便方法表示循环小数,并会比较两个数或几个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会使用简便记号表示循环小数。

教学关键:通过生活实例、观察、分析什么是“循环”,进而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

四、设计意图

1、让学生通过生活实例充分体验和感悟,掌握和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

循环小数是学生较难理解和表述的一个概念。要让学生理解循环小数的“依次不断重复出现”,如果直接地叙述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没有兴趣。于是我设计了从身边的生活例子引入:问学生一年有几个季节,在讲述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季节的排列总是“依次不断地重复”下去,讲也讲不完,初步感知“依次不断地重复”这一特性。这样利用学生身边形象的素材,使学生能够对抽象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体验和感悟。这样对于认识循环小数打下了基础,同时也让学生在感性中初步理解循环的概念。

为了进一步将学生熟知的生活现象转化感悟抽象的数学现象,并能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我设计了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1.5÷1.1算式,引导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能发现什么?学生计算中遇到麻烦,商总也除不尽,怎么办?学生疑从中而生:怎么会产生这种现象?这与什么有关?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大家一起想办法解决:当商除不尽时用省略号表示。从而通过研究省略号在这里表示什么?引出循环小数的意义,知道循环小数的由来,对循环小数就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借助教师的板书,理清重点和关键,为概念的形成顺利概括打下了基础,也为后面概念的巩固做好了铺垫。

2、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和分层练习,牢固概念的掌握。

整节课通过这样的教学思路,即“生活实例——计算质疑——师生探究——学习反思——巩固练习”。有了前面的生活实例和计算质疑,学生了解了循环小数特征,凸显了循环小数不同寻常的特点,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学生在教师的指点下,通过小组讨论逐步归纳出循环小数的概念,又指导学生紧抓概念中的关键词来判断哪些是循环小数,进一步夯实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学生对循环小数产生了兴趣,激发了下面学习循环节、循环小数的省略写法和简便写法、循环小数的读法的欲望,就这样层层铺垫,环环相扣,使学生牢牢掌握了循环小数的概念,以至于在做后面判断是非的练习时,学生对于循环数的概念已脱口而出。

学生已经在脑海里有了循环小数清晰的概念,怎样设计练习能让学生容易掌握省略写法、简便写法和读法呢?我安排了这样的练习:判断哪些是循环小数,并说明理由、是非判断题、比较大小等。特别是判断哪些是循环小数的练习,有几个特别容易和循环小数混淆的数,看学生能否清晰地做出判断,如果能,说明学生已经掌握概念了。是非题和比较大小是针对学生是否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而设计。最后设计的挑战题是循环小数的概念的引申。我希望这样的设计层层铺垫,最终使学生牢固掌握循环小数的概念,达到预定教学目标。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认识数字8是宁教版中班数学活动里的一个内容,这个内容是在学习7以内的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幼儿掌握添上一个和去掉一个等量不变的关系,知道数字8的形成过程,感知数字8的实际意义,理解数字与物体数量之间的关系,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且中班幼儿已经具备了手口一致的点数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因而制定相应的目标为:

1、情感目标:引导幼儿欣赏春天来了的情境图,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2、认知目标:认识数字8,感知数字8表示的实际意义

二、说学情

本班幼儿活泼、好动、喜欢游戏,善于思考,敢于表现、对周围的新事物充满好奇。在认识了7以内的数字后,对抽象的数概念有了一定的认知、理解,动手能力较以前大有进步。根据《纲要》提出的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既要适合幼儿现有的水平,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实物,又要拓展幼儿的经验,拓宽幼儿的视野。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怎样使幼儿将数学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用学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幼儿“学”和教师“教”的主要方向,只有把握好活动的重难点我们才能在教学中合理设计教法和学法,使教师有目的地引导“重点”,从而突破幼儿学习的“难点”。本着这样的观念,我设计本次活动重点为:通过观察发现7个添上一个是8,知道数字8的实际意义。难点是通过多种感官练习,巩固对数的理解。

四、说活动准备:

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活动准备是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障,这里的准备及包括教学物品的准备,同时也包括幼儿数学知识技能的准备。

教具:“春天来了”的图片(池塘边有发芽的柳树、绿草地、天空中有小鸟)磁性青蛙教具8个,1、2、3、4、5、6、7、8的数字卡片各一张。

学具:

(1)每名幼儿胸前贴有不同的数字卡片一张;

(2)每桌一个塑料筐,内装软体积木若干;

(3)室内设置画有数字的两个圈

五、说设计过程

对数学活动的要求《纲要》明确表明“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活动的重要和有趣……”我设计了3个主要的教学程序,首先结合季节特征,引导幼儿运用目测数群和点数的方法复习7以内的数与量之间的匹配关系。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心理需求,边学青蛙的叫声边有动感的出示磁性青蛙教具,激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同时启发幼儿手口一致点数小青蛙的数量,并能说出总数以及表示方法。引导幼儿观察数量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应采取何种办法?说出7个添上1个是8个,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幼儿掌握了数字8的形成过程后,重点让幼儿感知数字8的实际意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比如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以及室内的陈设、着装)多方面启发引导,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结束部分采用游戏法:

(1)按数取物:(重点是巩固8的形成)教师出示不同的数字,幼儿取出相应的实物;

(2)跑圈:幼儿记住自己戴的胸牌数字,随教师转大圆圈,音乐停,幼儿到与自己胸牌数相应的圈内,教师检查结果。

说课稿 篇4

“吨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第六册第三单元“千米和吨的认识”第三节的教学内容。

一、说教材

本课题教学前,学生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通过本课题教学,使学生对重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本课题的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某些1吨重物体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区分质量单位,灵活选用质量单位,会进行吨与千克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想象力。

4、加强数感训练,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本课题的教学重点是初步建立1吨的重量观念,这也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题的教法与学法拟体现以下两点:

1.加大主体参与的力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学到知识,尽可能创设学生参与的情境,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2.帮助组建认知结构

学生的认知结构由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教学中,通过讨论交流、上网查找、亲身体验、尝试练习、向学生展示了一个有序的、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帮助学生组建起关于重量单位及其换算的认知结构。

三、说课前准备

学生上网查资料、向父母了解家里每月用水量、亲自去称自己的体重。

教师准备好教学软件。一袋大米、一桶水。

四、说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课前放动画片《曹冲称象》,学生兴趣一下子高涨,结合课前上网查找的资料,学生简单介绍了大象的有关知识,征对学生谈到象的体重,引出单位“吨”。教师提问:关于这个陌生的单位名称,你想知道些什么呢?学生积极发言,从而产生认知冲突,由此引出本课课题《吨的认识》,过渡自然,为学习新知作好了铺垫孕伏,学生在充满兴趣与求知欲的前提下进入学习,便于接受新知、掌握新知。

(二)探究新知

我安排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体会1吨的概念。

(1)结合三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将吨拟人化,利用课件出示吨的自我介绍,让学生与吨交朋友,出示吨的展示图:课件演示100千克一袋的水泥10袋、50千克一袋的大米20袋, 25千克一袋的面粉40袋。让学生形象直观感知1000千克就是1吨的概念。

(2)然后,安排学生讨论交流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吨作单位,体现合作学习同伴互助的教育思想。如有的学生回答到家里每月的用水量是用吨作单位,教师适时进行节约水的教育。然后课件归纳,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就在我们生活之中。

第二环节,感知1吨的重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迫切需要提倡“体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拎一拎10千克水的重量、抱一抱25千克大米的重量以及全体学生跳一跳等实际活动,从抽象到表象,帮助学生建立1吨重的观念,体会到吨是很大的质量单位。体验学习的过程,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学生一起搬米时,教师点拨,让学生体会团结就是力量的合作精神,体验合作的乐趣。

第三环节,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1) 教学例题。

学生在前面千克和克的换算中已有了一定基础,因此,在教学这一例题时,避免教师太多的讲解,而是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思维的培养,采用启发式教学,如3吨=( )千克,学生可能会想到因为1吨是1000千克,3吨就是3个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教师问:你有其它的思考方法吗?学生答到:高级单位转化成低级单位用进率1000去乘。从而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体现方法的多样性。

(2)完成“试一试”。

这个过程让学生试着独立完成,给学生动脑、动口的机会,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第四环节,拓展认识时空。

借助课件向学生展示了图片与文字,如,恐龙图、大象图、不同时期的计算机图,既开阔了眼界,也增长了知识。以此设计了三道题目让学生提

出数学问题考考自己的伙伴,学生在自主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拓展了认识,然后留有几分钟时间,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点击网页查找资料进行知识的延伸,加深了印象,充分体现网络学习模式。

(三)巩固练习

练习题的形式多样化,有趣味性,并联系生活,既有利于学生巩固新知,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选择题:配有形象的图片,选择正确的重量填在括号里,加强数感训练,发展学生空间想象力。

(2)、改错题:联系生活实际,带有浓厚的趣味性,让学生找出日记里错误的单位名称,对所学的长度单位、时间单位和质量单位是一个整合,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单位名称的印象,正确灵活选用单位名称。让学生能够感觉到生活中有数学。学生通过在电脑上答题,然后遥控辅导,体现网络教学的思想。

(四)拓展训练

课件出示,动物过桥的图片,以故事引入并产生问题:动物们能同时过桥吗?为什么?教师提出开放性问题:你认为有哪些过桥的方法?学生讨论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然后汇报,体现团结合作精神。

(五)全课小结

师问:孩子们今天这堂课你有哪些收获?让学生回顾知识,并让学课后有什么想与王老师交流的,可以通过网络发电子邮件,也可以进入论坛天地,去自由翱翔,把自已所学、所获、所思、写成数学日记。在不久的将来,数学之星一定会从你们中间冉冉升起。

然后点击轻松一刻,电脑里放出mtv儿歌,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歌声中结束40分钟的学习,体现了愉快教学、成功教学的思想。

说课稿 篇5

一、走出困惑

新课标的实施如春风般地吹遍全国大地,我们沐浴在这春风里,感受到清新的气息,也带来了困惑。如何真正落实新课标的理念?如何把握学科教学的松弛度?许多制度的条框还是束缚着老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给师生带来一个广阔的空间,成为课改的突破口。

我们学校有幸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学材的编写、参与探索这一学材的教法与学法的研究,对每一个主题的选择与确定都进行了反复的推敲,选编的内容都必定要符合学生本人、社会与自然的密切整合,每个主题几乎都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科学、人际交往等领域。如《老师,您好!》的编写目的'是让学生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产生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的创造表现。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认识,我们在编写与使用中慢慢地清晰起来。

同时,本着发扬“为了让每个学生的健全发展”的新课标精神,根据本校的德育特色,结合新世纪德育创新,增强德育教育的体验性、实效性,我们拟编写一套有本校特色的德育教材,根据年级特点形成系列,并且融入家长学校的内容,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共用的校本教材,参考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进行体验教育。

下面,我校选取校本教材综合实践精品课《我的爸爸妈妈》作说课展示。此课是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材《老师,您好!》一课主题的延伸,同样通过情感体验,以情晓理、以情动人。

二、《我的爸爸妈妈》设计总体思路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涉及到“人”的内容最难设计,因为情感的体验不是光靠收集资料、做做游戏就能实现的,它必须触动人的心灵,震撼人的思想。因此,在设计关于父母亲情的《我的爸爸妈妈》这个活动时,我们力求在体验、感悟上下工夫。“细微之处见真情”,我们发掘学生与父母相处的细节,与学生真心交流,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和伟大,学会感恩。

(一) 观察了解,作好铺垫

汇报课之前,教师布置了三年(2)班学生三项任务:

1、跟随父母到他们的工作单位,了解他们的工作特点和工作环境;

2、坚持每天做一件家务事;

3、亲手做一份礼物给父母。

(二) 真情互动,爱的交流

学校邀请了三(2)班的家长参加汇报课,学生带着兴奋的心情,积极参与,教师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让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

1、利用相片简介父母的特点、工作状况。

2、调查学生坚持做家务情况。(调查结果只有两个同学坚持)

体验:父母为孩子们付出了九年的心血,每天重复地照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但孩子们坚持一个月的家务都那么难,可想而知是父母对孩子的爱使他们坚持了艰辛的岁月。

3.分别向家长、学生了解他们是否知道对方的生日。(调查结果是父母全部都举手,但学生举手的了了无几。)

体验:了解出生日是父母亲的受难日,要感谢父母给予的生命,感谢他们含辛茹苦地抚养自己成长。

4.做个游戏看看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了解有多少。

体验:互动的游戏环节让家长和学生都体会到要多观察、多关心对方的事情,了解除学习(工作)外的其他生活习性。

5.老师选取了两个分别关于父亲、母亲的感人故事和大家分享。

体验:在生活中,爸爸妈妈为孩子牺牲了许多时间、娱乐、事业甚至生命,难道我们不应该感恩吗?或许那两个故事离我们非常遥远,但每一个父母付出的程度都不同,我们应该记住生活的点点滴滴,那里充满了父母对我们的爱。

6.老师大胆地用自己真实的感受与学生交流。(老师把自己写给已经去世母亲的信拿给大家看时,真情所致,在场所有的人都落泪了。)

体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更能体会父母的爱,趁他们健在给予真心的感谢和回报吧,孩子的乖巧、懂事就是给父母最大的安慰。

7.赠送自己做的礼物给到场的家长。

(场面非常热闹、感人,许多家长和学生都流下了热泪。)

(三)平等交流,心灵对话

在这个活动的整个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一定要把握好。要想学生产生共鸣,自然流露感情,老师必须以朋友的角色与他们平等、真心地交流。因此,在活动中教师运用教学机智抓住细节,在关键处适时点拨,师生的全情投入使实践课产生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1、在揭示课题时,老师先贴出涂粉红色的“妈妈”两字,然后说自己觉得“妈妈应该是漂亮、温柔、勤劳的”,你们心目中觉得妈妈是怎样的,想用什么颜色代表“妈妈”。接着“爸爸”两字是棕色的,你们猜老师为什么选棕色?最后才出现“我的”两字,揭示了整个主题。通过这样如做游戏般的交流,同学们一下子被吸引了过来,畅所欲言,也为第一个环节打下基础。

2、在讲故事时,老师用充满感情的语气,沉重的心情去演绎故事,让学生陷入沉思,感受父母的伟大,领悟孝道的内涵。老师还敢用自己的真实故事与学生们分享,当她展示出自己孩子稚嫩的礼物时,学生们脸上露出甜蜜的笑容,当她讲到妈妈离去的遗憾,孩子们静静的。老师知道,他们之间的心是相通的。

3、在学生送礼物的环节,老师播放《念亲恩》《懂你》等歌曲,增加了感情的渲染,使活动达到高潮。

这节课是在眼泪和感悟中结束的。下课后还有学生趴在书桌上哭,家长落泪了,听课老师落泪了,这个感人至深的场面至今仍印在我们的脑海里,铭记于心。家长们很有感触地说:“这种课让学生增加了亲身体会,学生的参与性很高,并且能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课后,刚刚作文起步的三年级学生写了一篇作文,语言亲切、感情真挚,读来感人肺腑。我们觉得,因为这个选题接近学生生活、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和亲身体会的,所以他们乐于参与课堂学习,愿意把心里话说出来,没有口号、没有造作。

通过活动,学生在无拘无束的实践、体验、交流中受到了教育,体会父母的艰辛,理解父母的真情,懂得孝顺父母。而家长也在这过程中知道孩子的心声,更明白自身对孩子一生的影响。由于执教者掌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通过巧妙的设计、有效的指导、真情的付出,使这节课取得显著的效果。

注:此课在广东省《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开发与实验研究课题》广州实验区交流研讨会上作说课展示

说课稿 篇6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将心比心》,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已经能自读自悟课文。本文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即阿姨帮助奶奶、母亲鼓励护士,使学生明白“遇事要将心比心,多为别人着想,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的人生哲理。

二、教学目标

在本环节,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目标:

1、四年级处于第二学段,第二学段的阅读方法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课文。”所以我第一条教学目标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指导学生朗读文中两处人物的语言和结尾的重点段。”

2、本课语言通俗,而且没有生字僻词,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比较容易理解课文内容。我觉得难的是感动学生,让学生在生活中也能将心比心,从文本中受到德育的熏陶,是教育学生的主要目标。所以我定下的第二条教学目标是“通过课文的学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能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3、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针对学生实际情况,以学段目标为依据,我定下的第三条教学目标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认真听别人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我确定本课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本文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与文本人物的对话交流,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这是教学本课的重点。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通过体会文中人物语言而使表达产生感人的效果。

三、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情景导入——初感课文——深入体会——课外延伸。

(一)情景导入

我以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一段公益广告——心在一起做为切入点,向学生提出“从片中,你看到了什么?”通过学生的发言,从而揭题。这样的导入设计,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营造课堂气氛,对揭题铺下了垫笔。

(二)初感课文

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是“初步学会默读”。所以我对学生提出“读正确、通顺,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的阅读要求后,让学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提出的问题“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这个环节的设计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三)深入体会

在初读的基础上,我设计了几个问题“课文中哪些地方使你感动?找出来用‘——’划出,并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中谁令你感动?”“阿姨,母亲是怎样做的?怎样说的?”这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文本,理解课文内容。找出重点语段,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在理解文中人物的思想品质时,我设计了“移情体会”的环节,提出“如果这位阿姨没有这样做,结果会怎样?”“如果妈妈责备,甚至辱骂那位护士,结果会怎样?”这两个“如果”引领学生展开想象,换位思考,切身体会文中受帮助的奶奶和受鼓励的实习护士的感激之情,更体会到阿姨“处处为他人着想”和母亲对护士的“宽容、理解、鼓励”高贵品质。这个环节的设计揭示课文的主题,同时实现课文的教学目标和突破课文的重点、难点。

(四)课外延伸

学生受到课文中人物的品质影响,然后让他们走出文本,联系生活实际,提出“生活中,有这样将心比心的事吗?”让学生交流,说一说,不仅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陶治了他们自己的心灵,同时实现了本课教学的目的,认识到“遇事要将心比心,多为别人着想,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接着让学生试着说说“将心比心”这个成语的理解,体会“将心比心”指的是用自己的心比别人的心,为他人着想。最后与学生一起共勉台湾作家罗兰的名言:如果每一个人与别人相处的时候,都能先想到别人,后想到自己,多想到别人,少想到自己,那么世界上可以增加很多欢乐与和气,而且可以减少悲剧和恨事。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课本静态的呈现,这样的设计既增强了直观性,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一目了然,更突出课文的主旨。因此我抓住课文中的主要人物“阿姨”、“奶奶”、“母亲”、“护士”以及她们之间的关系和文中的关键词句做为板书。

将心比心

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阿姨 帮助 奶奶

母亲 鼓励 护士

说课稿 篇7

各位评委老师: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二节《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说课,我的理解是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围绕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环节进行。下面,我对本节内容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是教材地位。长江沿江地带是一个典型的跨省经济地理区域。教材在简单介绍优越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后,重点围绕长江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南北辐射作用和其它发展条件下所形成的城市群和产业基地,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与治理保护措施。本节在整个区域地理中占重要地位。

二是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对长江沿岸优越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问题与治理措施有深刻认识;能够分析长江沿江地带城市和工业发展的关系;了解长江沿江地带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二是能力目标:主要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问题和阅读地图的能力。三是情感目标:树立区域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是教学重难点。重点是长江沿江地带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的作用;长江沿江地带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难点是长江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辐射作用。

二、说教法

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法的选择要根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和“以学为法”的原则,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在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采用讲练结合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合作讨论法和利用图形图表展示直观教学法。转变教师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依靠提出问题,引导推测,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与想象,解决问题,并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同时,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过直观的图形图表表现出来,变难为易,学生更容易理解。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像、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教学课堂效率。

三、说学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实现新课程理念终生学习的目标。首先,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其次,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这些优点,我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引入新课:多媒体播放“四大人类文明发源地”。即:中国长江黄河流域、印度恒河流域、阿拉伯半岛两河流域、埃及尼罗河流域。这种导入让学生能够真正领会河流与生命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在教学第一部分内容《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时,首先,出示长江沿江地带地形图,让学生找出纬度、海陆位置及范围,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其次,将学生分成四个组,分别对地形、气候、资源和水运条件进行学习、讨论、分析,每组组长汇报结果。在汇报过程中,教师提供相关的课件资料,对各组进行及时评价与肯定,并分别给出正确结论。最后,引导学生总结本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在教学第二部分内容《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时,首先,出示奉节长江大桥图片,让学生观察长江大桥与奉节南北两岸形成了一个什么字母,然后板书英文大写字母“H”。让学生讨论长江沿江地带在联结东、西部地区的作用,分析、总结得出承东启西的纽带作用。其次,通过教材中提供的阅读材料和活动题,讲练结合,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长江沿江地带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对长江南北众多支流和其它交通干线周围地区经济发展起到的辐射作用。

在教学第三部分内容《沿江地带的城市,沿江地带的工业》时,首先,让学生列举长江沿江地带特大城市,讨论分析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的形成和发展与河流的关系。其次,出示长江沿江地带工业图,让学生从图中找出主要工业基地、钢铁汽车工业走廊。分组讨论工业基地的产业特点。

在教学第四部分内容《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保护》时,首先,播放98年抗洪救灾的图片,让学生谈感想。利用课文、资料、课件,引导学生总结出生态环境问题及原因。其次,以课文中的活动为基础,小组讨论为主,提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办法,得出环境治理比环境保护难的结论,让学生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这样处理的依据有二:一是条理清晰,知识点明确,拓展学生的思维,突现学生的个性。二是突出了地理学科的特点,即从地图中获取知识,在地图中消化理解知识,培养学生通过地图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板书设计,注重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

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