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思都>教学资源>知识文库>实用文范例档>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设计

文思都 人气:2.89W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设计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设计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的背景,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2)了解与科举制有关的进士、明经、殿试、状元等相关历史名称和知识点。

(3)掌握科举制的诞生与完善,对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及对后世中国产生的巨大影响,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延伸,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得到提升。

(4)掌握科举制度对世界文明社会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和逐渐完善。

难点: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导入新课

1、简述“开元之治”;2、什么是“开元盛世”?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让学生做到温故而知新,并且积极获取新知。)

播放黄梅戏《女驸马》选段“谁料皇榜中状元”,“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并在此基础上设问:这些共同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一种什么选官制度?(科举制)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讲授】授课与活动

(一)科举制的诞生

1、九品中正制

在科举制度出现之前,封建社会是怎样选拔官员的呢?

出示材料:九品中正制:先在各郡设置中正,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道德﹑才能。中正根据家世﹑才德的评论,对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称为“品”。品共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门阀世族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在这一制度中,什么势力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学生角色扮演,一个是高门权贵李富贵,一个是寒门学子李有才)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加深理解力)

这种选拔制度发展到后来,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这种选官制度,对国家来讲,又有怎样的危害?

出示材料: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所谓清高清白之士都像泥土一样污浊,所谓高官将领都像家禽一样胆小)

学生分析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弊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1)官员大多只能从高门权贵中选拔,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为朝廷和国家出力。

(2)官员的选拔权力集中在地方权贵手中,不利于中央集权。

怎样解决这些弊病呢?利用考试选拔官员。

2、科举制的诞生(学生列表归纳)

隋文帝 : 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 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分析能力。)

3、提问:科举制的作用是什么?

(1)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

(2)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

(二)科举制的完善

1、考试科目的完善

唐朝科举制逐渐完善,常设的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最为重要。进士主要考察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明经主要考察儒家经书。

2、科举制度的完善(学生角色扮演,归纳要点)

唐太宗 : 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

武则天 : 增设殿试、武举

唐玄宗 : 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设计意图:角色扮演,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1)唐太宗:唐太宗时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唐太宗时扩充了国学的规模,还增加了考试的人数。例如,进士科考试,每年应试的人少则八九百人,多则一二千人,而其中能及第的不过十余人以至三十人左右,录取比例不过百分之一二。

出示材料:“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何义?

由于就举的人多,而录取的名额少,50岁能考中进士的人,还算是很年轻的了,仍被看作“少进士”,终身不第的人居多数。“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正因如此,进士及弟是一种很高的荣誉,人称“登龙门”。一旦考中就飞黄腾达,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2)武则天:增加了考试科目。殿试:武则天在宫殿亲自面试考生。武举:考察武功和骑射。

(3)唐玄宗:诗赋成为主面的考试内容。

(三)科举制的影响

角色扮演,以读书人李有才的科举考试经历分析,一个是“梦想成真”版,一个是“梦想破灭版”。

总结: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读书用功的风气盛行。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是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归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加深记忆相关知识点。)

出示两组材料:

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说过: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讨论:这里的考试制度指的是什么?从这两则材料能反映出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讨论,分析科举制对世界文明做出的贡献。)

我国的科举制度对世界其他国家的考试选官制度有直接影响,科举考试的历史影响绝非地域性的,而是世界性的,对世界文明都作出了贡献

从隋朝开始的科举考试制度在中国存在了多少年?

(四)评价科举制度

1、进步:

(1)改善了用人制度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4)科举制度是不是就是非常完美的制度呢?其发展后期,有没有弊端??

2、弊端:

出示材料:

八股文:中国明、清科举考试用的文体。也称“制艺”、“时文”。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八股文专讲形式、不注重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能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 。

如果你参加这样的考试,会什么样的感受?

科举制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使大批知识分子不愿从事对国计民生有实用价值的科学技术研究,知识分子与统治者合流,逐渐成为封建统治者的附庸.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分析科举制度的弊端。)

课后小结

科举诞生隋朝时,文帝分科选官员,炀帝最先设进士;太宗玄宗武则天,完善科举是关键,太宗重教扩国学,则天“武举”选武士,诗赋考试玄宗时;科举改善用人制,此制延续一千三,清朝末年才废止。

(设计意图:趣味记忆,加深理解。)

课后习题

1、进士科考中第一名的称为:( )

A、进士 B、状元 C、解元 D、会元

2、最早用分科考试办法选拔官员是( )

A、魏晋时期 B、隋朝时期

C、唐朝初期 D、唐朝中期

3、科举制诞生时,统治者选拔人才的考试内容是:( )

A、儒家经书 B、对时事的看法

C、科技知识 D、风俗民情

4、隋唐时期,青年李进是当地远近闻名的骑射好手。一天,他告别父母,满怀信心地赶赴洛阳参加武举考试。这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位皇帝统治时(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武则天

5、唐朝的读书人为了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理想,最佳途径应该是( )

A.参加科举考试 B.辛勤耕作

C.作战立功 D.经商致富

6、古人说人生有四大喜事是指: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与“金榜题名”有关的制度正式诞生于以下哪位皇帝统治时期(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