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思都>教学资源>教师之家>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语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文思都 人气:9.26K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兰亭集序语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兰亭集序语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要点】

1、掌握文中文言知识和相关文化常识。

2、体会作者的哲学思想。

【教学设计】

诵读、讲解;多媒体辅助。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景知识

1、王羲之(321~379)世称王右军,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兰亭序》由来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邀请当时社会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他们引酒赋诗,将所写的诗结成诗集,王羲之当场为诗集书写一篇序言,即本文《兰亭集序》。

3、文体序:

序,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二、诵读训练

听范读,朗读。

三、文章讲析

这是一篇山水游记散文,语言清新洒脱,注意文章中的景语与情语;文章不论记叙还是议论都颇有层次,理清作者的思路;魏晋时期,玄学风行,在山水游记中体悟、探讨人生道理,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哲学思想。

1、讲析第一段:

(修禊)之乐:

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兰亭盛会的?

第一句:

时间、地点、集会的原因:

⑴古代纪年方法: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

所谓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字。

所谓地支则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十二个字。

纪年的方法,从天干中的甲开始,配地支中的子依次搭配,得出: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等等六十个组合,俗称作六十花甲。这种天干地支纪年法,六十年为一周期。

如:2001年是庚辰年;2002年是辛巳年;

⑵修禊:

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风俗,古人视季春三月是万物萌生的时节,早在周代,人们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到河边以香草浸水沐浴,祛病除邪,《诗经》、《周礼》中都有记载。孔子的得意门生曾点将春禊视为其志,得到孔子的赞赏。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三国魏以后春禊定在三月三,活动内容也改为在水边宴饮、赋诗等。

第二句:与会者。

第三句:兰亭周围地形环境。

带:名词动用,像衣带一样围绕。

第四句:

宴饮之乐:

⑴流觞曲水:也称为曲水流觞,春禊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引溪水进入弯曲的水渠,人们坐在水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即取饮。觞系古代盛酒器具,即酒杯。通常为木制,小而体轻,底部有托,可浮于水中。也有陶制的,两边有耳,又称羽觞,因其比木杯重,玩时则放在荷叶上,使其浮水而行。

⑵次:旁边。

⑶一:一些,一点。

⑷幽情:深藏内心的感情。

第五句:天气。

第六句:

作者的主观感受:

⑴仰观,俯察:古人观照自然、人生的两种方式。

⑵所以:用来。

⑶游目骋怀:纵展眼力,开阔胸怀。

⑷极:穷尽。

⑸娱:乐趣。

⑹信:实在,诚。

朗读第一段。

2、讲析第二段:

(死生)之痛:

思考:本段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是如何逐层阐述的?

第一句:

眼前聚会盛况,引起人生感悟:

⑴与:结交,交往。

⑵俯仰:社会人事周旋应酬。

第二句:

两种生活态度:晤言一室与放浪形骸。

⑴或:有的人。

⑵晤言:对面交谈。

⑶因:就着。

⑷放浪:放纵无拘束。

第三句:

两种生活感受:快然自足与感慨系之。

⑴趣:通趋,往,追求。

⑵曾:竟,乃。

⑶老之将至: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⑷之:往,到达。

⑸系:附着。

第四句:

过渡深化:生之无常──死之无奈。

⑴向:以前。

⑵俯仰:时间很短。

⑶犹:尚且。

⑷之:代事,指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⑸况:何况。

⑹修短:寿命长短。

⑺期:至,及。

第五、六句:得出死生亦大的结论,令人悲痛。

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庄子·德充符》)

朗读第二段。

3、讲析第三段:

(今昔)之悲:

思考:作者因何而悲?编辑兰亭诗集的目的是什么?

第一句:

指出古今兴感相同这一现象。

⑴若合一契:(古人兴感之由)象符契一样相合。

⑵不能喻之于怀:心里却不明白是什么原因(为何叹息悲伤?)

第二句:

批驳死生一体的观点,解释兴感之由。

⑴固:本来。

⑵一死生:把死和生看作一体。

齐彭殇:把长命和短命等同。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齐物论》)

第三句:

死生之大,千古同慨,人们将永远处于困境之中。

由:通犹,如同。

第三、四句:

指出结集的目的:引起后人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与共鸣。

⑴述:陈述,创作。

⑵所以:的原因。

⑶致: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