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思都>实用文范例>实用范文>论文>

语文素养提高手段之诵读积累论文

文思都 人气:2.42W

摘要:诵读经典能够提高语文素养,让学生在成长中懂得如何把握人生方向和掌握目标,从细节上内省。我们应致力于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掌握诵读的方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语文素养提高手段之诵读积累论文

关键词:诵读;经典;提高;语文素养

新课标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理念,为我们的教学任务观奠定了依据。只完成“教”的教学,不能算是完成教学任务。只教教材,只教知识,只教理解、分析,这是语文教学的现状,它会导致我们的学生在烦琐的分析中淹没了情感体验,在孤独的传道中失去了自我。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最终要看学生学得怎样,自身素养提高得怎么样,能否将课堂上自己的所得应用到新文本的`阅读中去,运用到语言交际的实践中去,能否独立地提出一些问题,自主地解决一些问题,达到乐读文,会交流,善交流,乐交流。因此教师应致力于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掌握诵读的方法,厚积薄发,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一、积累与语文学习

积累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基本义项是:逐渐聚集。“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有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一个逐渐聚集的过程。事实上,学习就是一个不断积累,形成技能的过程。在语文学习中,积累就是不断丰富语言,形成语感和读写技能的过程。积累在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清·孙洙)”,说的就是不断积累,形成熟练技能的道理。当代作家叶文玲在谈到第一次写作成功的体验时说:“我深深明白:假如不是读过几百部真正的小说,我决不可能写出那800个字……”这些话说出了阅读积累在写作中的至关重要性。

二、积累与生活实际

从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阐述来看,积累的来源有有两个方面:书本(课内外阅读)与生活实际。但大部分教师在指导学生形成积累时偏重甚至囿于书本,而忽略了生活这个渠道。事实上,读懂“生活”,从生活实际中积累语言,更加不可偏废。从文艺理论上说,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作家们更注重的是阅读“社会人生”。事实上,生活中每天发生的、媒体报道的新人新事、新风新貌永远是学生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生活中极其口语化、大众化的鲜活灵动的语言,又是学生写作克服“学生腔”,做到语言生动贴切的最好实例。

三、积累的具体途径

1.在阅读中积累。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化名著,是学生提高积累、丰富语言的有效途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学生阅读方面作了量的规范:义务教育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总目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年阅读两三部名著(7-9年级阶段目标);并在附录的“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列出了推荐书目。在具体的指导时,教师还应从阅读内容的选择、阅读计划的制订(学期计划、学年计划、假期计划等)、阅读效果的物化管理(摘抄、概括、心得)等方面规范学生课外阅读行为。

2.在诵读中积累。诵读文质兼美的优秀诗文,是学生汲取人类优秀营养、积累语言、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义教阶段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240篇(段),并在附录中推荐古诗文120篇(段)。教师应根据教科书进度对优秀诗文的诵读作系统指导,让学生形成习惯,并定期举行诵读辅导讲座,对学生难以把握的语调和句读、难以理解的作品、难以领悟的艺术境界进行解答,帮助学生消化理解,不断提高诵读水平和艺术品味能力,最终形成积累。

3.在搜集中积累。搜集功能在信息社会体现得无处不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规定“(义教阶段学生)初步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搜集也是学生积累语言的重要手段。

4.在交流中积累。以交流为主要手段的合作学习是新的学习方式的主要内容之一。交流之于积累的作用尤为重要,因为学生的阅读和生活体验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俗话说“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交流能沟通个体偏狭的理解,使语言的积累达到融会贯通。另外,交流活动带来的彼此认同和成功感受,又是语言积累以外的另一层妙处了。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可采用课堂讨论、辩论会、积累成果展示(如摘抄笔记、心得体会)等形式展开。

5.在运用中积累。语言积累是为了运用,即最终形成读写技能。不会运用,积累得再多,也只能算个“两脚书柜”;在运用中形成的积累更具深沉厚重。

总之,在语文学习中,我们只有“积跬步”——不断地积累,才能“致千里”——形成良好的语言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