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思都>古今文学>名著阅读>小石潭记>

关于小石潭记教案范文汇编9篇

文思都 人气:2.38W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石潭记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小石潭记教案范文汇编9篇

小石潭记教案 篇1

作品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全文对小石潭的整体感觉是:忧深冷寂,孤凄悲凉。柳宗元作品小石潭记一等奖教案,我们来看看。

《小石潭记》

本单元入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国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教案’小石潭记教案。《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幼聪慧好学,21岁中进士第。他与韩愈、刘禹锡是同事。永贞元年,柳宗元积极参与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但找到保守势力的反对。革新运动失败,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永州之贬,一贬就是十年。在这期间他写下了《永州八记》(《始的西山宴游记》《钴鉧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涧记》《石渠记》《小石城山记》)《江雪》、《捕蛇者说》等大量诗文。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山水游记,融合了作者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寄予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小石潭记》赏析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而在他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可以说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因此,《小石潭记》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

这篇游记一共可以分为五段。

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景"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鸣佩环"是形容流水的声音的清脆悦耳,犹如玉佩玉环相互撞击时发出的声响。文章由景及情,写来极为自然。"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在浓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条小道来,终于见到一个小小的池潭。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勾人的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从此往下,作者便把笔力放在了对池潭的精心描写上。"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小石潭的水格外清凉,而且整个小潭全部是由石头构成的。整个潭底便是一块大石头,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头翻卷地露出水面。这些石头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坻"即为水中的高地;"屿"是小岛;"嵁""岩"都是岩石的各种形态。总之,这完全是一个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池潭,所以,作者为它起名曰小石潭。"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就是作者对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绘了。有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蔓,它们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这潭上的描绘仅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愈加觉出小潭的美妙所在。

第二段,作者描写的是潭水和游鱼,教案《‘教案’小石潭记教案》。这一段,作者采用了与第一段不同的手法,变"移步换景"为"定点特写"。这是全篇中极为精彩的一段。特别是对水中游鱼的描写,更是栩栩如生。"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是一幅极美的画面。在水中游动的鱼儿,不像是在水里,而是像在空中游动。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写鱼,但透过字面,却令我们不能不对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极深的印象。这种游鱼和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下面,作者进一步对鱼儿进行描述。先是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有的鱼飞快地窜向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又游到那儿,好像是在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读到这里,我们又不能不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这种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正是这篇散文的一个突出特色。

第三段是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过去,一条小溪逶迤而来,形状像是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是一条蛇在游动,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两岸高高低低,凸凹不平,犬牙相错。这里,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两岸,使我们倍感形象逼真。

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寂静,见不到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了,不适宜让人长久地呆下去,便题了字后离去。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

最后一段,"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小石潭记》是一篇语言精美,含义丰富,形象逼真的优秀山水游记。它表现了作者那种对于事物的深刻观察力和独特体验,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绘景物细致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

《小石潭记》的写景艺术

《小石潭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的作品。这位自幼好学,十三岁就能写出好文章的唐代大文学家苦苦追求"治国平天下"的大道,却一再遭遇打击。但正是被贬谪到偏远永州的十年,给了他潜心创作的机会。他的《永州八记》就是在这里诞生的。柳宗元上承郦道元《水经注》的优秀传统,又结合了自己的经历,寄情于山水,写出了精美的山水游记。每一篇,都无一例外地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绝美的山水胜景,其高超的写景艺术,着实令人叹服。

一、洁净有力的语言,朴实无华。

全文共五段,没有一处华丽的辞藻,只是娓娓道来,却满蓄着诗情画意。

开头从容--从小丘西行,在一片竹林的阻隔之下,只闻水声,不见小潭,那么脆生生的音响,令人心醉。于是"伐竹取道",这个一直不为人所知的小潭便出现在眼前了。竹林掩映,何等清幽!以石为底,何样干净!潭底是一整块石头,在潭中,它们呈现出各种姿态和形状,堪称奇哉!若单是石,未免单调了些,在小潭周围,郁郁葱葱的树木藤蔓在微风里摇曳飘拂,只是几笔,如画一般美丽。

下文更美。红艳艳的阳光直射入水,透过绿莹莹的水,落在白花花的石上。鱼呢?在水中嬉戏,来回穿梭。它好象通人性,与游人在逗着玩。倏忽来去。还会突然静止,任由那影子落在石上…这一切,都那样地清晰。

沉醉之余,追根溯源,向远处望去,方知这潭水之源--有些地方溪光闪耀,有些地方被石岸所遮蔽,不见溪水…半藏半露,可以说很有韵味。

二、精妙细腻的描写,美景重现。

文章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自然而然,由近到远,为我们再现了一个神奇超妙的世外仙境。

扣"石"写潭,善抓特点。在第一段中,先用"如鸣佩环"的水声、"清冽"的水色来侧面烘托一个"石"字;再就树木的长势--"蒙络摇缀"的种种姿态,说明它们是长在石头上的;然后是第二段,极力描绘水之清,更加突出石潭的特点;第三段写潭水的来源,一个比喻"犬牙差互"依旧围绕"石"字来表现溪水的曲折悠远。

扣"潭"写水,细腻传神。第一段里我们了解了潭水的清冽、声音的清脆,第二段则集中笔墨来描写水之清。正侧结合,正面写鱼,侧面写水,正因为鱼"若空游无所依",才显出水的透明;动静结合,那鱼一会一动不动,影子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一会又飞快地游往远处,来来去去。一动一静,妙趣横生;虚实相生,以实写虚。见游鱼乃显水清,鱼一游,清澈的潭水已粼粼入眼中,又加上灿烂的阳光照澈潭底,动静全收眼中…

(1)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翻译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小石潭记教案 篇2

一、 说教材

1、 教材地位和作用

《小石潭记》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写景记游,借景抒情散文。课文作者通过仔细入微的观察,运用多种技巧,生动地描绘出小石潭的优美景观。从这个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来看,教材的编写意图意在继续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技巧,领会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2、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所教班级学生实际,我制定教学目标为:

(1) 知识目标: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背诵课文。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景物的技巧。

(3) 美育目标:体会小石潭优美的景色,培养审美情趣。

(4) 情感目标:把握作者的感情变化。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景物特征仔细观察,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

这一重点是根据本文的特点所定。

难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确定依据:学生年龄尚小,对生活的理解能力有限,很难体会作者由“乐”而“忧”的感情变化。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确定的教学方法如下:

1、诵读法。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良好的传统教学方法,特别是对这种文质优美散文。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鉴赏的主体。

2、讨论点拨法。在讨论中,使学生得到启发,纠正认识的偏颇。

3、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展示作品的意境美,进而激发学生想象。

4、迁移练习法,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的写作中。

三、说学法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前布置学生充分预习,培养学生主动自学的好习惯,课堂中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让学生通过听读,朗读,默读去进一步自学课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归纳,总结,识记感知课文的内容,以达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人”的教学效果。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根据学生的写作实际设计导语:同学们,面对美丽的大自然,你肯定有无限的感慨,肯定想用最美的语言把它形象生动的描述出来,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唐代大散文家柳宗元的写景美文《小石潭记》,想必他能教给我们一些好的写景方法。这样导入就把课堂和学习的内容拉近我们的生活,创造出良好的情景,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展示课题和学习目标。

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的方向。

(三)作者及文体简介。这既增长学生的文学常识,更为后面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打下基础。

(四)整体感知

a)朗读课文:多媒体播放优美的山水画面,同时显示字幕,声频播放配乐课文朗读。目的是使学生能读准字音,在优美的画面中感受课文的美,感悟作者的情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b)提示一些字的读音。(多媒体显示)(目的是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c)自读课文,落实词义,读通全文,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新词词义,能通译课文。

(多媒体展示资料,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帮助学生积累词语)

d)学生依据多媒体展示的问题有感情的朗读文中的句子。

⑴写发现小潭经过的句子。

⑵描写小石潭全貌的句子。

⑶描写水和鱼的句子

⑷描写潭上景物的句子。

e)每段用四字短语概括游览内容,理清游览顺序。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氛围)

通过有目的的读,一方面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胳,学习游记的写法,另方面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尽量做到当堂背诵。

(四)研读、探究。

(多媒体展示以下四个问题)

⑴作者在叙述发现小石潭经过时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设计这一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学习移步换景,全景描写特写的方法。

⑵潭中的水和鱼各有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⑶作者描写小潭源流各抓住了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⑷潭中的气氛如何?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设计这几个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各种描写技巧描写景的方法。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完善板书设计,这一板书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景物特点,写作方,抒发的情感一目了然。)

b、探究思考:在行文中,作者前后一乐一忧,该如何理解?这是本节课的难点。目的是为让学生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准确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及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根据学生实际,教师不断在旁边提示、点拨,然后让各组代表发言、尽量使师生在课堂上互动起来。

(五)总结、扩展

总结:本文生动描绘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并寓情于景,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之情

主要写作方法有:移步换景、全景描写与特写相结全,动景与静景描写相结合,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

设计意图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及写作方法的理解。

扩展: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细致。如鱼在水中“然不动,尔远逝,往来忽””的情态;溪水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细致观察是难以描写出来的。

扩展的设计是强化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的习惯。学以致用。

(六)朗读背诵:

依据多媒体展示的一幅幅画面朗读背诵课文。这样做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降低背诵的难度,又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七)巩固迁移:观察某一地方的景色,运用移步换景,定点特写的方法,写一段话。

这样做的目是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六)、(七)课堂没时间可课后完成。

(八)布置

1、 一词多义(略)

2、 翻译句子(略)

作业的设计为积累学生的文言词,加强学生对文言文的翻译。

小石潭记教案 篇3

《小石潭记》公开课教案一

【教学目标】

1、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

2、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和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准备】

文章以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教师可以导游的形式,引导同学理清思路,掌握课文内容。辅之以多媒体手段,将配乐范读、录像画面结合起来,增强直观效果。

【设计思路】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缺乏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虽是游记,却不能当作一般游记来读。试想,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其心情又当如何?恐怕是苦中作乐者多。本文最大的特点不在于景色写得多么美,技巧多么高,也不在于一般意义上的情景交融,而在于人在景中,情在心中。“闻水声”固然能使作者“心乐之”,游鱼的“往来翕忽”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快乐,但是,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异步和反差。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接受的冷清与孤寂。因美景而生感伤,于高潮处戛然收束。心情的猛然震动,使作者几乎要逃离刚刚还带给他快乐的小石潭,而不得不回到实际生活中去。否则,便无法解读“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复杂内涵。当然,这不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但却是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这位作家是谁?(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彩屏显示课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

1、(彩屏显示。)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声屏显示朗诵录像。要求同学认真观看画面,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

2、检查预习,落实字词:

(彩屏显示。)

⑴ 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A、篁竹(huáng) 清冽(liè) 为坻(dǐ)

B、为屿(yǔ) 为嵁(kān) 佁然(yí)

C、俶尔(chú) 翕忽(xī) 差互(chā)

D、寂寥(liáo) 悄怆(chuàng) 幽邃(suí)

⑵ 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做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

C、怡然不动:(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

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3、齐读课文。

四、引导讨论,完成目标

(彩屏显示以下问题。)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痛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彩屏显示。)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五、安排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翻译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喻自身的心情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目标。

(彩屏显示。)

学习目标:

1、学习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二、学习讨论,完成目标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⑴ 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⑵ 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彩屏显示。)

发现小潭

篁竹──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

3、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4、点一个小组读第二自然段。

5、讨论下列问题:

⑴ 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⑵ 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彩屏显示录像:潭水、游鱼画面。)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笼统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示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⑶ 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身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彩屏显示。)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

侧面描写水的清澄:游鱼 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动静结合特写镜头

6、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7、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8、讨论以下问题:

⑴ 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良莠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⑵ 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彩屏显示。)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岸势 犬牙差互──良莠不齐

9、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10、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

11、讨论以下问题:

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身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1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示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解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终究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彩屏显示。)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13、文章结尾是记录同游者,是游记常用的一种格式。

三、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溢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身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示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遗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需有明确的认识。

四、安排作业

背诵全文。

【板书】

小石潭记

见小石潭: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

潭中景物…………………………………特写镜头

潭水:清澄,侧面描写

游鱼:动静结合

小潭源流…………………………………形象比喻

溪身:曲折蜿蜒

岸势:良莠不齐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寓情于景

记录同游者……

【资料链接】

1、柳宗元,字子厚(773~819),原籍河东(今山西省芮城、运城一带)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世称柳河东。曾任唐朝礼部员外郎,因参与政治革新失败被贬,晚年居官柳州。

柳宗元在柳州期间,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发布政令,“革其乡法”,使已沦为奴婢的人,仍可出钱赎回。家甚贫者,柳宗元自身出钱助赎;重视农业生产,曾亲自组织农民开荒种地,植竹栽树。

柳宗元著述之盛,名动于时。他写的《天说》《地对》《非国语》以和被贬后续成的《贞符》等,都是哲学论著,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给当时的神教学说以猛烈抨击,且创建了“生人之意”为历史前进的动力,否定“天”和“圣人”发明历史的观点。

2、柳宗元在文学上的贡献尤为突出。他与韩愈倡议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并称“韩柳”,被后世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他的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捕蛇者说》揭露社会矛盾,尖锐有力;《三戒》等寓言,文字精粹,笔锋犀利。他的六七百篇诗文,被刘禹锡汇编成《柳河东集》,成为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

小石潭记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考纲范围内21篇课内文言文中重点篇目之一。我结合农村学生学习的特点和近几年来中考试题特点,针对课文内容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提出“把课堂交给学生”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背诵原文,能按要求默写句子。

2、积累闻、可、居、许文言字词。

3、学习侧面描写的写法,并能运用到作文中去。

(二)、过程与方法:

1、自主与合作。

2、讲解与练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思想

2、提高学生鉴赏古文语言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背诵原文,能按要求默写句子。

2、积累闻、可、居、许文言字词。

3、学习侧面描写的写法,并能运用到作文中去。

教学难点:学习侧面描写的写法,并能运用到作文中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复习并背诵原文。

2、尽可能地找出:闻、可、居、许出现的句子,并解释。

3、结合笔记理解课文内容。

(反思:“课前预习”可独立设置,而不应该作为“教学过程”的一项内容。)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开始我们转入复习课内文言文。现在,老师问你们:“根据上学期的几次模拟考,你认为课内文言文应该围绕那几个方面来复习?。

1、课文默写(直接默写/理解性默写)。

2、翻译(注意词类的活用)。

3、文言字词(一词多义)。

4、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的写作方法。

课堂目标:

1、背诵原文,能按要求默写句子。

2、积累文言字词:闻、可、居、许(一词多义)。

3、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侧面描写的写作方法,并能运用到作文中去。

(展示课堂目标,师生共同明确教学任务,好!)

三:讲解新课。

1、课文默写。(以小测的形式检查学生的情况)

①、青树翠蔓, , 。(蒙络摇缀,参(cēn)差(cī)披拂)

②、从正面描写水清澈的句子是: 。(水尤清洌)从侧面描写水清澈的句子是: , 。 ,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③、描写小石潭周围坏境的句子是: ,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

④、文中描写游鱼动态的句子是:___,____。(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

(从操作上看,并不是“课文默写”,而是“课文重要语句默写”。达成“知识与技能”目标1)

2、积累文言字词。(:闻、可、居、许)

闻:

①、闻水声/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遥闻深巷中犬吠/鸡犬相闻 听到(听见)。

②、闻寡人之耳者 使┅┅听到

③、燕、赵、韩、魏闻之/余闻之也久 听说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 名声

⑤、不求闻达于诸侯 闻名

可: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表示估计数目

②、明灭可见/不可知其源/不可久居 可以(能够)

居:

①、不可久居 停留

②、居五日 过了

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在

④、面山而居/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居住

许: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表示数目不确定

②、遂许先帝以驱驰/以身相许 答应

③、杂然相许 赞同

练一练:

①、指出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不可久居/面山而居 B、不可久居/潭中鱼可百许头

C、杂然相许/以身相许 D、以其境过清/以中有足乐者

②、指出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闻水声/鸡犬相闻 B、乃记之而去/去国怀乡

C、伐竹取道/十年春,齐师伐我 D、参差披拂/参差不齐

点评:采用课文内外众多的例句,综合复习和巩固目标词语的意义。

达成“知识与技能”目标2

3、分析课文侧面描写的写作方法,并运用。

思考问题:第二段中描写了小石潭的水的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突出这个特点的?(问题引入)

①、皆若空游无所依。②、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通过描写鱼、日光、鱼的影子,从侧面烘托小石潭水的清澈的特点)

归纳:

①、侧面描写: 作者通过对周围人、事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

②、侧面描写的作用:以此(周围人、事物或环境)显(突出/烘托)彼(描写的对象)。

(答题格式:通过描写┅┅,从侧面烘托┅┅的┅┅)

类似于这种写法的课内文言文还有:

《口技》:①、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道具的简单。)②、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宾客的表情和动作。)

(通过描写道具的简单和宾客的表情和动作,从侧面烘托了口技人技艺的高超的特点)

《与朱元思书》:游鱼细石,直视无碍。(通过描写游鱼、细石,从侧面烘托水的清澈的特点)

《孙权劝学》:及鲁肃过浔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写鲁肃的惊叹,从侧面表现吕蒙因学而才略有惊人长进)

小结:“花红虽好,需得绿叶陪衬”。这句话生动地诠释了好的侧面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侧面描写不仅丰富了描写的手段,还有效地补充了正面描写的不足,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如果,同学们能在作文中较好地运用,一定能为你的作文增色不少,加分不少。

如:(美文欣赏)(拓展学习)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这天晚上的她真是惊人的美。……当她出现的时候,一个个脑袋此起彼伏,连舞台上的演员也对着她望,她低低一露面就使观众这样骚动。 (《茶花女》)

(重视知识的联系,运用许多事例加深对“侧面描写的作用”和答题准确规范的理解和掌握。)

四、作业:

1、整理一词多义的笔记。

2、任选一题,写一段话。

练习1: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一段一个同学拿到翁中录取通知书后的心理活动的话。

练习2: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一段一个同学模拟考考砸了的心理活动的话。(运用课外作业,进一步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五、课堂总结:

这一节课讲的内容比较多,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认真整理笔记并熟记,把自己认为不太明白的知识点好好复习,及时保质保量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小石潭记教案 篇5

【设计理念】

1、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氛围;

2、启迪思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风。

【设计灵感】

1、随多媒体的推广运用,不少语文课都引入音乐,但常常是教师配好曲子堂上一放,确实能启发学生感悟,那么反过来,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曲调配上,不也同时引导了学生感悟作品情感吗?

2、如果可以以曲调感悟,那么以美术、以影视等等其它艺术形式不也可以帮助解读文学作品吗?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为学生合作疏通字词句义。本次实录为第二课时。

【课堂实录】

师:一提起艺术呀,我们总觉得它特──

生:(纷纷)高雅还有很高深

师:是啊,艺术是高雅的,但艺术也在我们身边。其实我们接触过很多形式的艺术,譬如说说看──

生:(七嘴八舌)音乐美术电视电影舞蹈

师:对,别忘记了文学,我们语文课接触到的文学作品也是艺术,艺术的形式真多,但艺术是相通的,为什么?──因为艺术都是抒写人的内心情感的。

师:今天我们就尝试一下,用其它的艺术形式来解读我们的文学作品。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我们读一篇好的作品时,从心灵深处就会响起一首曲,隐隐约约,脑海中会闪现相关的画面,朦胧或者清晰?(学生点头默许)我中学时读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边说边板书)很喜欢,后来读起时,总会有一首曲子在我心中似水般流过。我想请大家静静地、轻轻地吟诵一下这篇文章,看看仅仅是你我心有灵犀一点通,还是作家高超的文学魅力唤起了我们同样的艺术感受。

生:(自读课文,且读得很投入)

师:听到你心灵的的曲子没有?是怎样的调子?怎样的节奏?又是怎样的器乐弹奏出来的?

生(甲):很缓的,很低的。

生(乙):应该是古筝或琵琶或总之,比较古典的。

生(丙):好像又有欢乐,但并不欢快。

师:三位同学描述的跟你们内心听到的一样吗?(学生点头)那么你们是从文中哪些文句读到的?

生:(纷纷)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

师:(出示课件思考题)那么,柳宗元来游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

(学生讨论,教师提示联想柳宗元的相关作品,如《始得西山宴游记》、《江雪》、《黔之驴》)

生(甲):初一时课外背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开头就写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他一直因被贬而失落抑郁,应该是凄多。

生(乙):他在《江雪》中写道: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独就是他失意孤独的写照。

师:是啊,柳宗元与刘禹锡一起参与变革,也一起被贬。还记得刘禹锡写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怎么写的?

生(齐背)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师;对,刘禹锡被贬到凄凉的巴山楚地,一去就是23年,柳宗元的命运也差不多,被贬来到了永州,正值三十多岁施展才华之时,一呆就是10年,后又被贬柳州。在永州时,他不被重视,只有游遍永州山山水水,写成《永州八记》。如果说,李白是苦闷时借酒消愁愁更愁,那么柳宗元则是──

生:(齐答)借景消愁愁更愁

师: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

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的流淌出的是一首抑郁哀怨的古典曲子。

老师暂时以一首相似的古筝相配,让我们以这样的情调一起读一读全文,感受作者的失意与哀伤吧。

(生齐读全文。)

老师板书《小石潭记》也是一首曲。(抑郁寡欢的情感)

师:读得真好,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态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音乐帮助我们解读了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了。

其实呀,中国文人太多这种遭遇了:怀才不遇,抱负难施,惟有借文学抒写出来,柳宗元是一位,我们从文学作品中还了解其它人吗?

生:(纷纷)李白──王安石──刘禹锡──辛弃疾──李商隐──韩愈──陆游

师:那是时代的悲剧啊!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如果有兴趣,我想请大家利用课外时间,对这一系列的文人作一番深入的了解,从他们的作品中去走近他们内心,去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气与坚韧。解读失意文人应是很有品味的事。

那么,《小石潭记》能不能是一幅画?

生:可以。

师:有那些景物?

生(纷纷数出)水、石、树、竹、鱼、蔓

师:很自然的景色,作者用很简洁的文笔就把丰富的景给写出,譬如,蒙络摇缀四个字,就把什么景物写出?

生:树和蔓。

师:对,写出了树蔓的自然生长态势,四个字,或茂盛、或自然,或静态,或动态,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而且作者还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譬如如鸣佩环,那种由水声带来的快乐也跃然纸上。文中这种例子实在很多。下面我们来试一试,找出你最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最能触你展开想象的景物,加以描绘,说给你的同伴听,然后组里选一个说得最好的,一齐润色、加工,再在全班朗读。

(生分四人小组活动,或说或写,老师随堂指导。)

师:瞧,几个小组都很投入,有的已经写好了,有的还在不断地润色。下面我们请一些同学来把他们的作品读一读。哪一个组来?

生:我们组选的是鱼,我们想那儿的鱼应是:它们在清澈见底的水中快活地摇着尾巴。鱼儿们似乎与阳光玩着捉迷藏,有的静静地倚在岩石上,透过清澈的水,阳光似乎找不到它们。忽然,鱼儿们全游开了,透过斑斑驳驳的树影,它们张开嘴,调皮地对着阳光吐出了一串串的水气,还不忘了与潭边陌生的人摇尾问好!

师:哈,展开了想象,拟人的手法让小石潭的鱼儿也仿佛游进了我们的思维中了。大家注意到了没有?这一小组的同学多次强调潭水的清澈,文中第二段好像并没有写呀。

生:(齐答)有!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其实也表现了水之清。

师:同学们真有眼光,这种描写也叫──

生:侧面描写。

师:对!第一组的同学做得好,还有哪一组?

生:我们选的是树林。四周的树林静静地伫立着,它们紧紧地挨着、靠着,似乎除了彼此便失去了依靠,那青翠的脸庞被冷风拥护着,在瑟瑟地颤抖呢?

师:同学们听到没有?这一小组用了几个动词来表现树林的茂盛?

生:(齐)挨着、靠着。

师:这两个动词除了表现树林的茂盛外,还可以表现什么?

生:它们在这少有人来的地方好像靠着挨着、靠着来互相安慰。

师:第二小组的同学,他这样品味你们的用词对吗?(学生点头)这从中也传达出作者的失意之情。写得真好!再请另一个小组,请选的不是这两种景物的小组来说说。

生:我们选的是溪水,我们这样写的:溪水顺着崎岖的山路弯弯曲曲地流来,一会儿溪水被巨大的山石遮住,只听到潺潺的水声,但是,延伸而来,穿过了一段山石后,在阳光的照耀下,溪水又熠熠闪光。老师,我们猜想此时作者也会有感想,不知对不对?

师:什么感想?说说给大家听。

生:他应该想,人生何尝不与这溪水一样,曲曲折折,挫折应该是暂时的,总会也有突破的时候。

师:大家认为呢?

生:有一定道理吧。

师:有些牵强,但很有创意,这是这一小组同学所闪耀出来的思维火花。我们应该给予掌声吧。(学生鼓掌)我还建议这一小组的同学去参与柳文化的研究。柳文化中山水游记是重要部分。不过老师也有一个问题想大家一起探讨的,小石潭并非名胜之地,只是幽静之所,小石潭也只是作者给它起的名字,文中写的景物不少,为什么唯独以石为其命名?秀竹潭、欢鱼潭、茂林潭等名可以吗?

生:因为文中写道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师:对,潭以石为底,这是一个原因,还有吗?

生:如鸣佩环应该水冲击石而发出的。

师:又一位同学闪出了思维的火花,还有吗?

生:(抢着答)蒙络摇缀中蒙与络应是树、蔓覆盖、缠绕在石头上。

生:影布石上也是写石头。

生:其岸势犬牙差互也是写岸边的石头。

师:很好,作者既然起名为石,描写的笔墨也关注到这上面,潭因石而美。还有吗?

(学生讨论后不少举手。)

生:凄神寒骨应该是作者坐在石上,寒气刺骨、石的冰凉刺骨。

生:然后由此而感慨身世而内心也凄寒。

师:是啊,潭以石为底,潭因石而美,人由石而感,于是石就成为潭之名。看来,作者的笔下是一切景语──

生:──皆情语

师:对,寓情于景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一大特色,难怪有人称赞他是继《水经注》郦道元之后的又一山水能手,有人还甚至称他为游记之祖。

《小石潭记》的确是一幅画,浓郁的愁、清雅的景,融汇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

那么请我们展现相关的画面,跟随着音乐,或背或读全文。

(学生齐读)

老师板书《小石潭记》是一幅画(寓情于景的写法)。

师:多么令人向往的美景。柳宗元毕竟是封建时代的不幸者,今天我们在欣赏他带给我们艺术美的同时,也想欣赏自然风光。假如要拍摄一部小石潭的自然风光片,你是一位摄影师,你如何忠实于原作,把握好你的镜头。请小组再次合作,这一次你们是摄制组了,好好地找出作者游览的线路。

(学生热烈讨论。)

师:(引导学生回答)由篁竹远远的广镜头,逐渐地拉近到潭底、潭周,并渐近到特写潭中鱼,然后又把镜头再拉远,望潭之源,最后把镜头拉高拉远。

看来柳宗元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导演,由西行到而去,清晰的游踪让景物也移动变换起来,这叫移步换景法。

教师板书《小石潭记》也是一部风光片(游踪清晰的顺序)。

师:老师不是摄影师,只是从网上下载了一些相近的图片,就让我们在音乐中,在图片的变换中,根据提示,试着背诵全文。

(放课件,学生试着背诵。)

师:艺术就是这样,很美,很高雅,很有魅力,但艺术绝不是难于接近的,不管哪一种形式,艺术是相通的,希望我们同学们能更多地去感受文学等艺术的高雅!

小石潭记教案 篇6

一、教学内容:

《小石潭记》

二、重点、难点:

1、诵读全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按照游览顺序,分析课文内容。

3、掌握情随景生,情景交融的写法。

三、新课讲授:

1.作家作品和写作背景简介: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也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改革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抑郁不得志,又不肯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与当权派同流合污。这一时期,他的作品有的寄情山水,抒发个人的抑郁和苦闷;有的反映当时人民的疾苦和愿望,谴责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等。《永州八记》、《江雪》、《捕蛇者说》等,都是他被贬永州时期的代表作品。

《永州八记》指《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2.文言字词注音:

卷石(quán)参差(cēncī)寂寥(liáo)摇缀(zhuì)隶(lì)

悄怆(qiǎochuàng)俶尔(chù)佁然(yǐ)嵁(kān)

翕忽(xī)幽邃(suì)坻(chí)

3.朗读课文:

4.文言词语总结:

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

佁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动词,成为)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5.译文:

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佩玉、玉环相碰时发出的清越响声,(我的)心情高兴起来。(于是)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看到下面有一个小小的水潭,潭水特别清凉。用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岩石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和翠绿的茎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多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到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的,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而又敏捷,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向小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身)像北斗星那样的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坐在石潭边,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寂静寥落没有别人,这气氛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可以长时间停留,就题字离去。

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还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6.整体感知:

全文可以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小石潭的方位和概貌。可分两层。

第一层(开头到水尤清洌)写小石潭的方位和循声发现它的情况。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指明了小石潭的方位。小丘,即前一篇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中说的小丘,是小石潭方位的参照物。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水声悦耳,引动了作者的好奇,当然要去看个究竟。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是寻到小石潭的经过。伐竹取道,与上文的隔篁竹呼应,又为后文的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设下伏笔。水尤清洌,循声而来,直写潭水,极其自然。尤字,是拿它与前篇的钴鉧潭相比。

第二层(全石以为底到本段结尾)写小石潭的概貌。全石以为底,着意突出了一个石字,又暗含了一个小字。近岸,卷石底以出形成坻、屿、嵁、岩,真是造化奇特,令人感到神妙无比,再抬头环顾潭的四周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在轻风中参差披拂的景象,不仅使人感到小石潭的神奇,而且深感它的秀美。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小石潭中的游鱼和潭的水源。也分两层。

第一层(第2段)写潭中游鱼的情趣。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对潭中游鱼数目竟一目了然,不只表明了水的清洌,又暗示了石潭之小。空游无所依也贴切地描绘了鱼儿的动态。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写静态,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写动态。从这动静交错的描写中作者刻意抒写了鱼儿的欢乐,似与游者相乐。人迹罕至,幽深寂静的环境,竟透出如此盎然生意,不能不令人怦然心动。短短的几十个字,把物态、物情、感受全写出来了。

第二层(第3段)写潭的水源。潭西南而望写水源方向。抬头远望,这一层是由近及远地写。斗折蛇行,北斗横陈,静态,蛇行蜿蜒,动态。明灭可见,写远望那溪流时隐时现的景观。其岸势犬牙差互,用几个字扩展一笔,写出了溪流的岸势。而溪水来路迷离扑朔不可知其源,更使人感到又有一层神秘。文句虽短,但韵味隽永。

以上两幅图画,一幅是潭的近景,一幅是潭的远景,写得都极为真切。

第三部分(第4段)写小石潭的气氛和作者的感受。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照应了开头的隔篁竹,又进一步描绘了环境的清幽。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八个字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它既概括了小石潭环境清幽的特点,又深深浸透了作者凄苦、悲凉的感情,反映了当时很压抑的心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写了他离开小石潭的原由。这一句是曲笔;并非是作者的游兴已尽,实在是触景生情,忧伤之至,不能不赶快离开这儿了。从这层意思上,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而又最终无法解脱的深沉的痛苦。

7.问题探究: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文中的动与静。

①游鱼的佁然不动及俶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②小溪。就小溪本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4)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文中的景与情。

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6)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8.小结:

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寂,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情景交融,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

小石潭记教案 篇7

一、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学习写景抒情的方法,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学习写景抒情的方法,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感情。

三、教学难点:

学习写景抒情的方法,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感情。

四、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请同学说说柳宗元的故事——如: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友情、“二王八司马”事件、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柳宗元的柳州生活,或者柳宗元笔下的故事——如:《黔之驴》、《临江之麋》等

二、背景介绍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解题:“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也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要求:

1、读通课文,找出难读难写的常用字,并注音后整理到下面空白处(要查字典)。

教师提示:悄怆(chuàng)篁(huáng)竹清洌(liè)为坻(chí)为屿(yǔ)翕(xī)忽为嵁(kān) 差(cī)互寂寥(liáo)幽邃(suì)

2、熟练而准确的反复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准确断句),如:范读、齐读、速读等。

要求:先用铅笔在文中自行断句,做出标记。(如“全石/以为底”“其岸势/犬牙差互”)

3.文言词语总结: 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 佁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一词多义: 以:

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

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动词,“成为”)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

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4、结合下列问题,整体把握文意。

①这篇散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景物的?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要能概括出每节的大体内容)提示:以游览的先后次序(游踪:发现――近观――远望――感受)来描写的。先写潭上的大概景象,再写近处潭中景象,再写远望溪流水源之景,最后写潭上气氛。具体描写了石潭、潭水、游鱼和溪流。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什么?潭中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提示: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岩。 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上有什么景物?

提示: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④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观鱼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为什么?提示:作者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时心情是快乐的,而“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中流露出凄凉忧伤的心情。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愁闷、悲愤

作业:

1、熟读并背诵

2、预习并完成下一课时的学习内容

小石潭记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正确翻译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2、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通晓文意并背诵课文,理解作者借游记寄托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怎样理解文中的乐?

教学设想:

本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丰富,细致生动,多用短句形成强烈的节奏感,读起来悦耳动听,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文章以游览为序写景,条理清楚,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题旨。紧紧扣住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好文中的乐(难点)。词语、生字结合预习当堂解决,个别晦涩语句、文言活用现象,只要能大体把握即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与《马说》的作者韩愈倡导了唐代古文运动,成为了“唐宋八大家”之一,这位作家是谁?(生答: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二、了解作者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人,世称“柳河东”,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一组著名的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他的山水游记常常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

三、走进文本

(一)读一读

1、学生齐读

2、师生评议后教师范读

(二)译一译

学生口头翻译课文,教师注意纠错和补充,强调重点词语、句子。

(三)议一议

1、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篁竹-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从音、形、色三方面入手。

2、第2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潭水特点:清澈。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写潭水。

写法:动静结合

心情:愉快

写鱼,动静结合,侧面衬托水的清冽。

3、文中写景有什么特点?

讨论,明确:抓住了事物特征。

(1)突出了“石”。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明写) “闻水声,如鸣佩环”(暗写)。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后面还有“犬牙差互”、“凄神寒骨”。)

(2)紧扣“清冽”写潭(水)。

4、理解人物的“乐”

(1)小石潭的景色如此美,让人为之陶醉,如果你身处其中,会产生什么感受呢?

(2)引导结论:乐

(3)讨论:小石潭到底有哪些乐趣呢?

水声动听,环境优美,游鱼逗乐。

(四)比一比

当堂背诵,比比谁背得最快。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大家已经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分析。

小石潭记教案 篇9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掌握记叙的顺序

(二)能力训练点

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的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语文教案-小石潭记。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笔下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二、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课文内容可从写作顺序入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联系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①掌握记叙的顺序,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小石潭记》。②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2、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

3、疑点: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

解决方法: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读课文,体会写景抒情方法。

3、联系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文中思想感情。

4、口头作文:根据教师展示的画面,细致观察,然后进行口头小作文训练。